在北京大學學習歷史的生活

在北京大學學習歷史的生活

李教授、楊副局長、丁博士、何會長、各位嘉賓:

大家好!我是林詠莎,現在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就讀一年級。非常感謝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同學會、以及各位評委老師的肯定,能夠獲得青年史學家年奬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我定會繼續努力,在未來四年、甚至更長的日子,在研習中國歷史的道路上,堅持不懈,腳踏實地前進。亦想藉此機會,感謝聖保羅男女中學各位老師多年來的指導和愛護;以及家人對我追尋夢想的無條件支持。是你們讓我小時候對中國歷史那份小小的興趣,可以生根發芽,長成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其實我中五時已經決定要在大學修讀中國歷史。當時我想,在我所知道的學科與專業中,沒有任何一樣比歷史更令我甘願投入四年時間來學習。在學習中國歷史的過程中,我發現每個有趣的歷史故事背後,都有一連串的因果關係。不同的制度、經濟條件、文化風氣、民族背景等數不盡的因素,碰撞出引人深思的許多人與事。例如現在我正在研習的南北朝,兩地迥異的政治與社會情勢深受當時的異族與漢人、士族與寒門等關係影響。這種環環相扣的連繫點燃了我的好奇心,吸引我想要進一步探尋,希望可以對中國數千年發展中千絲萬縷的關係增加一點點了解。我就是抱着這樣的小小願望走進了燕園。

過去三個多月,在北京大學學習歷史的生活,好像讓我重新認識歷史這個學科。 我找到了更多讓我愛上歷史的原因。再以南北朝為例,當老師帶領我們探討南北朝歷史的發展趨勢時,我發現原來可以討論的遠遠不止是南北朝的異同和背後的因果關係,更可以推論到由漢至唐上千年歷史的主流走向,甚至中國歷史整體的一些特徵和趨勢。又或者對比中西的歷史文化時,原來會讓我反思自己今日視作理所當然的一些現象。我在現代化、中西文化交融的香港成長,但今天我思考問題時的模式、對這個社會的看法中,其實還可以找到中國幾千年前傳統農業文明遺留的影響。這些建立於數千年前,而在今日社會依然發揮作用的規律與連繫,令我更加相信學習中國歷史,能夠幫助我理解現今的中國。在北大,許多老師都向我們強調,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延續性,是世上古今所有其他文明不能相比的。我相信,面對今日社會中許多難題與矛盾,我們定能從過去的經歷中汲取新的智慧來應對。

但同時,我也發現了更多的難題和挑戰。雖然早已知道中學所學到的歷史知識非常有限,但到了北大,我才發現自己不知道的實在太多太多。有時候閱讀一本論著時,當中所引用的複雜史實已經是自己未聽過、未學過的,而作者的觀點和理論更是看得我一頭霧水。又有些時候,上課談到自己以為早已學過的內容,卻發現自己知道的只是諸家說法中的其中一種,甚至對這一種說法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當看到一些內地同學早已讀遍老師推薦的讀本,甚至能煞有介事地一一作出評論時,其實也感到不少壓力,發現自己所知太過匱乏,好像永遠也不能達到他們的水平。雖然如此,我也在慢慢學習享受在吸收知識,增廣見聞的過程,而非與人比較。在北大學習的幾個月中,其中一樣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位老師那種謙虛求知的態度。上通史課時常常會聽到教授坦白地告訴我們,他對某領域的了解有限,建議我們參考系裏其他老師的研究。討論課中,有些學長對某些歷史問題有過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老師也會邀請他們分享。這些老師讓我明白到,在追求拓闊自己知識面的同時,承認自己所不知道的,並保持一顆求知若渴的心,才是研究學問應該抱持的態度。作為大一學生,我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而我很希望自己不是用競賽的心態,只為了比別人知道得多、理解得深而學習,而是帶着最起初那份單純求知的心來尋求知識。

我想,學習中國歷史的過程,不僅讓我更了解這個學科,更讓我明白自己的國家、民族、文化,乃至加深了對自己的認識。感恩可以到北京大學學習中國歷史,這是一個我至今享受的過程。再一次感謝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同學會,相信在未來的四年,這個學科會不斷帶給我新的發現,繼續點燃。

林詠莎 聖保羅男女中學

第四屆青年史學家年獎

圖片:維基百科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