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歷史的長河裏奔騰不息,源遠流長。而在這歷史悠久的中華大地上,「孝」極具推崇,位於百善之首。而以孝治天下也成為了中國古代聖王治國的基本思想之一。但在五四期間,高舉打倒傳統文化的大旗,孝文化被視為文化大敵。此後,孝文化也日漸冷漠,更是忌諱,談的人少,成為一個敏感話題,發言更要謹慎,否則被人譏為封建主義的餘孽。
「孝」,從老省,從子。本義:盡心奉養和服從父母。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兒孫攙扶老人。孝道思想具體起源於何時,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只能在古籍文獻中探尋其思想淵源。
早在春秋之前,已盛行親人死後絕食而毀,服喪無期。後來,孔子規定絕食不過三日,服喪不過三年,並強調這是「聖人之道」。
孔孟的孝道強調的是循循善誘、引人向善,讓人明白身為一個人我們應懂得反思自己的行為,懂得去孝順賦予我們生命的人,養育我們成人的人。由此可見,孔子的孝道所注重的是發自內心的個人修養。且其孝道,是建立在「人」本上。
而「孝」,在朝代的變遷下,也在不斷地演變,甚至被後人斷章取義,慘遭孝道着的曲解。孟子曾經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結合前文後理,原意是為舜不告而娶的行為進行辯護,說明了舜的行為是為了生養後代,避免了大不孝。而後世的孝道者則大言不愧地說孝乃是多子多孫,他們視無後為大不孝。而為了香火的延續,很多人不惜代價,生不出男孩便不甘休。「孝」成為了盜賊之器,被人所利用,他們針對一些點,並將其無限放大。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借題發揮,把「孝」字大旗創造性地發展為自己的政改策議。漢武帝「從善如流」,於是納董建議把「舉孝廉」確定為基本的用人制度。從此,大漢便將「孝、廉」作為選拔朝廷官員德行標準,每年都要在全國進行一次「舉孝廉」,全國各郡薦一名孝子,一名廉士進朝入仕。當「孝」成為當時社會成員進入官場的主要門徑之後,孝敬父母,一躍而成為可以邀名賈利的手段。對像從目的變為手段,很快就散發出餿敗味道。
而當「孝」的演變帶有政治色彩,將「孝」極端化、絕對化,被統治者作為管制工具。在宋朝時期,宋太祖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令儒家思想加上了道德枷鎖時,讓子民變成了愚民和順民,繼而產生了許多愚孝的故事。「孝」也逐漸外表化,變得徒有其表而沒有內涵和思想,人們就像行屍走肉一般。
隨着「孝」的絕對化,父權在家中的地位也被推到了一個不可否置的地位,更是出現了「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現象。父親在家中有着絕對的地位,說一不二。子女沒有反抗的權利,即使父母的行為違背了道義也只能一味地順從,否則將會被視為不孝。可是,這正正和孝道中的諫親產生矛盾。諫親是指當父母有過錯時,子女應委婉勸諫,不應盲目順從,否則就是大不孝。試問在這種情況下,到底何為孝?何為不孝?
宋明理學與先秦儒學相比,已明顯削弱了倫理道德觀和社會政治觀的聯繫。先秦儒學是在對社會秩序的批判建設前提下,探索倫理道德,人性人生。而宋明理學是在認可、遵從、維護、鞏固既定社會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不管有多少不合理,規定倫理道德,人性人生。
二十四孝的故事鮮為人知,其中有一則故事為恣蚊飽血。故事講的是夏夜無帷帳,蚊多不敢揮。恣渠膏血飽,免使入親幃。這則故事中,吳猛不惜以自身為誘餌,令父親擁有舒適的環境。那麼,這故事中的孝是否就是暗示着人們不惜一切代價,哪怕失去了自己的性命都要滿足自己的父母?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直飽受着列強的欺壓,民不聊生。而不少外國留學生在西方文化的薰陶下逐漸對儒家的價值觀產生懷疑,而最先提出反孔的吳虞,一開始便從反「孝」入手,原本百善之首的「孝」便被踩得一文不值。「孝」從一開始的引人向善,逐漸地被「吃人的禮教」所扼殺,最後淪為掌權者的統治手段,才引致最後五四運動中對「孝」乃至儒家思想的大爆炸。
「孝」是一種品德,一種修養,是代表人們不忘本,懂得飲水思源,發自內心去照顧自己的長輩,而不是被傳統的價值所束縛。
參考資料:
1.岑逸飛《山今老人談另類國學》(香港,次文化有限公司,2014年4月)
2.漢典http://www.zdic.net/z/18/xs/5B5D.htm
3.象形字典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1610
4.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http://hnxbw.cnjournals.net/hznydxsk/ch/reader/create_pdf.aspx?file_no=20170118&year_id=2017&quarter_id=1&falg=1
5.漢朝推崇「孝子」做官的後果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dcc670100hpgx.html
6.王強包曉光《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北京,2004年)
7.大紀元:古代「二十四孝」故事(2010年9月24日)
2019年青年史學家
第十屆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初級組一等獎作品
學校︰張沛松紀念中學學生
姓名:吳錦雯
年級:中三級
指導老師姓名:蕭曉紅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