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誰草船借箭?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作者:曾治平老師
論我國文化史上最膾炙人口的書籍,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三國演義》。該書在大致符合歷史真實前提下梳理許多虛構細節。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事之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使人讀來驚心動魄。書中介紹的「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捉放曹操」、「孔明借東風」、「三氣周瑜」等故事,日常也會用到。另外,一些俚語也與《三國演義》有關,例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一說曹操,曹操便到」等等,但當中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的歷史,又有幾多是杜撰的故事?想來大家可能要失望了,因為以上描述的故事幾乎全部都是羅貫中妙筆生花之創作,或許人物是真,或許地名是真,但合起來嘛,還是與真正歷史有段距離。而大家又知道「草船借箭」的主人翁到底是誰嗎?
先略為描述演義中的「草船借箭」。這則故事還是中文科教學的一課,內容也挺簡單,就是周瑜擔憂鋒芒初露的諸葛亮會成為東吳未來的大患,所以強令諸葛亮十天內造十萬支箭來加以為難。諸葛亮向魯肅借來二十隻船,藉着大霧鎖江之際靠近曹營。因為大霧,曹軍不敢出擊,只能放箭拒敵,而這些箭矢大都射在吳船及草人上,最終湊滿了十萬支箭的軍令。
羅大師大筆一揮,一個智近乎妖的諸葛孔明(魯迅先生語)躍然紙上。但是只要認真地思量,當中漏洞不少。首先,就諸葛亮來說吧,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前夕,諸葛亮跟着劉備在江夏積極整兵備戰,而觀乎整個赤壁一役,諸葛亮發揮的最大作用就是:說客。借箭嗎?挺忙的,下次下次。
其次就借箭過程而言,就算大霧之際曹軍只會放箭不會派戰船出擊,但是十萬支箭,射在二十隻船,平均一船數千箭,就書中孔明能借來東吳的二十艘船,應該是走舸或者橋舡,最多能乘載八至九人,三國時箭矢每支約重100克,5000支箭就是500公斤。多了十餘人的重量,超載危險,不容冒險,因為會沉的……
再者,就實際需要而言,周瑜是東吳都督,要花心思除去劉備軍中一位新任幕僚,純粹是大材小用。既然周瑜沒有必要除去諸葛亮,那麼更不可能發生草船借箭了,所以草船借箭並不是諸葛亮的事跡,但是卻有歷史原型的,因為故事主人翁並非諸葛亮,卻是吳主孫權,而觸發此事的,也是突如其來的遭遇戰而非刻意為之。
按《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所描述:「(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余。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裴註:《吳歷》曰:「……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謂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吳主孫權率軍隊與曹魏對峙,隊伍整齊而富戰鬥力,還敢在回程時耍耍花招,令曹操感嘆。另外還有一文記錄了此事:《魏略》談及此次戰事時,更說:「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迴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也就是說孫權闖進了曹軍陣地,曹操命部下拉箭亂射,孫權船身一則被箭矢射滿將要翻船,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孫權隨即下令調轉船身擋箭,船身也因此得到平衡,孫權軍從容地回營,至於草人嘛,還未竣工。這故事與《三國演義》的描繪更是貼合,就是傳說中「草船借箭」的歷史源頭。而羅大師借用了這段歷史並進行了藝術加工,更加令讀者崇拜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備受讚美。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大家更容易記住演義版本的草船借箭吧。
本文曾於2020年10月20日在星島日報「悅讀語文」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中心簡介: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