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往對日本的國民性認識不深,認為亞洲人都是比較傳統的,而且受中國古代文化影響。親身經歷這五日四夜的考察後,對大和民族的認識加深了不少。
日本人受集體主義的影響,整體利益凌駕於個人利益。個體的角色較為隱藏,因而日本人比較內斂和守紀律。我從一些生活細節體會到這些特性,例如乘搭扶手電梯時他們一致站在左邊,即使言語不通,亦能感受服務員的溫和友善。但我認為日本人過於壓抑造成一種反差。某天晚上看瞭一個電視節目比賽,其中一位參加者赤着上身把結他放在背上反手彈,他的伙伴拳擊他的肚子。這種無聊、惡趣味的節目和平日的日本人似乎格格不入。以前看這些節目,我以為是「創意」的極端。這次旅程後,我覺得是因為集體主義構成無形的壓力,人人循規蹈矩,無從宣洩。集體主義在日常生活構成的反差行為,在二戰時軍國主義的興起亦見端倪。
軍國主義興起初期仍有不少輿論批評過激的軍事行動,但被極右分子和財閥以國家利益為由壓制,甚至不少人轉而支持以侵略解決經濟問題,最終全國都陷入軍國主義的狂潮,踏入戰爭的不歸路……至今戰後七十周年,無奈地,我們關注的竟然是日本首相發表的戰後談話會否道歉。雖然日本民間認為應就二戰道歉的呼聲較高,但安倍晉三亦只是基於政治考慮才間接表達歉意,未有直接定性侵略行為及作出道歉。
之前我已得知不少日本人都會對二戰的侵略和戰爭罪行作出反省,並承認錯誤。但政府,尤其是右翼領袖,一直未能作出賠償、道歉等負責任的行為。我們參觀靖國神社的遊就館,展覽內容片面偏頗,把日本在二戰的侵略歷史說成從歐美列強手中拯救解放東南亞國家、日本嘗試維持和平,因為被美國切斷資源才被迫發動太平洋之戰。對於這種「演繹」,我並不陌生,在作答中史和世史的題目時,往往都會對自己的立場隱惡揚善,寫有利的史料。但日本在經濟文化上都可謂大國,理應對自己國家以往的行為負責。儘管不同人有不同解讀,但歷史本身是事實,不容任何人隨意刪改。我認為學習或傳承歷史要分兩部分,一是史實,需客觀及全面;二是評價,不同民族,價值觀的人各有主觀意見,但不應盲目代入感情。的確很難把史實和情感完全分割,但至少不要誤導別人,對得起自己,對得住歷史。
雖然我對靖國神社、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曲解歷史、展示侵略搶掠回來的文物感到不忿,但同時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對文化的重視,例如展品陳列一絲不苟、不少成人帶同小孩一起參觀。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東洋館展示不少非法搶掠所得的文物,固然令人氣憤。但如導覽地圖所介紹:主題就是旅行,一個展館內收藏了中國、朝鮮、埃及等多國的文物,我好像去了一次時光旅行。我看過一篇文章,說文化遺產屬於全世界,只要文物得到妥善保護,作公益性展示,存放在哪個地方也沒有分別。面對這種矛盾,我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
從博物館本館內的展覽可見日本深受唐宋文化影響,如有楊貴妃的畫像、佛像的身材較豐滿。日本自明治維新起仿效歐美列強進行現代化,「和魂洋才」,成功在學習其他文化的同時保留傳承自身文化。日本人善於學習,能夠汲取別人的優點,因應自身情況作出調整。不論是明治維新,還是戰後的經濟奇蹟,都取得莫大成功。
回望現在的中國,擺脫積弱,日漸富強,與國際接軌,但自身的文化好像喪失了。要成為真正的大國必須復興華夏文化,否則國家只有軀殼而無靈魂。香港,一個自由、獨特的城市,東西交流融合之地,更要守護這份珍貴的存在。或許這個彈丸之地難以影響廣大的中國,但只要我們捍衛自己的自由,維繫傳統文化,善用國際化的優勢,已經盡了最大的責任。
華英中學 王永犖
(原刊於何漢權《靖國神社告訴我們》,知史獲授權轉載。)
圖片: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