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居之下

鳥居之下

站在全日本最大的鳥居之下,一陣清風撲在身上,檜香沁人心脾,滿目翠綠。要說整個旅程最令人難忘之地,莫過於明治神宮。

鳥居是神界與人界之間的界線,跨過鳥居,即踏入神聖之地。我們在莊嚴的氣氛下走過一段鋪滿碎石的路,路是挺難走的,畢竟不平坦,但這些石子在我們腳下「沙沙聲」在二十世紀有着防盜、護衛之用,亦示意我們正步向聖地。

明治神宮分了內苑、外苑,建築古色古香,有十多萬棵樹木圍繞着它,好像是讓神宮裏面的靈魂好好休息。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鐵達尼號撞上冰山,而在日本,一位即位45年的天皇駕崩了。

日本歷史上有百多位天皇,明治天皇駕崩了為何會成為一單大新聞?為什麼要在繁華的東京為他建立如此宏大的神社呢?

明治天皇生於亂世,若要與他較柔弱的父皇作比較,他一定是以個人的強悍被歷史記住。1867年,孝明天皇暴死。服喪一年後,皇子睦仁舉行了即位大典,成為日本第122位天皇,是為明治天皇。

天皇的強大並不是天生的。15歲登基的天皇是在一些維新志士,例如伊藤博文的影響下成長。睦仁的生活相比起過去那麼多位天皇,西化最為強勁快速。他終生嗜好法國葡萄酒,亦開始不受佛教戒殺生的思想影響,開始吃牛肉、喝牛奶,之後更下令全國所有禮服採用西服。明治天皇的西化行為和思想,為日本國民帶來一個指引、模範,對於日後日本工業化、學習西方風氣有着先導的作用。

明治政府上場的首要任務,莫過於廢除一系列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要恢復獨立國體,除了大力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也要先整頓好中央政權,確立強力的中央政府。明治政府一開始在《五條誓文》謂:「廣興會議,萬機決於公論」。這顯示出政府本着中央共議制度,帶來了《大日本帝國憲法》的確立及國會的產生。但在憲法公布後,日本的教育越發走上了國家主義之道上。

在1890年明治天皇頒布《教育敕語》,提出「孝父母、友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等儒家觀念,同時人民應「重國憲、尊國法,一旦有緩急,義勇奉公」,全國師生被下令奉讀,天皇制被捧為至高無上,深入民心,建立了根深蒂固的國民團結精神。及至軍國主義抬頭,對外發起侵略戰爭,民心歸聚,人民都願為天皇、國家捐軀。

明治天皇在位期間,大膽推行維新,史無前例地進行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的改革,為在世界舞台上毫無地位的日本打造出史上最強的時期,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一鳴驚人。無可置疑,明治天皇是扭轉歷史的重要一員。雖然就是因為他令日本強大起來,日本人才開始積聚野心去掠奪他國的資源,但無可否認的是,這一段時間的西化是使日本邁向現代化的第一步,此進步使明治天皇在日本國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遙望明治天皇的靈位,我心裏對他愛恨交纏。天皇的遠見和勇氣實在令我佩服,但他卻同時撒下了戰爭的種子,令無數無辜的人民慘受戰火的荼毒。

踏上歸程,然後我在鳥居下駐足,回頭再看這道開揚的大道,帶着唏噓感慨踏上前路。 

田家炳中學 李皓澄

(原刊於何漢權《靖國神社告訴我們》,知史獲授權轉載。)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