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次交流中,我首次踏足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檳城,這次,我目的並非嬉戲玩樂,而是抱着學習的心態,認識這兩個多元民族的國家,她們,絕非當今世上最富強的國家,但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她們絕對是舉足輕重!而我在這次交流中,主要探討一下在18世紀末開始移居此處的華人生活,他們如何運用自己的智慧,在這片土地落地生根,甚至成為這裏最富有的一群人?有些人甚至富可敵國,對母國的政局有關鍵的影響力!
清朝末年,國家貧窮,於是有些華人(主要為福建和潮州人)毅然離鄉別井,走到早在1785年便成為了英屬殖民地的馬來西亞檳城,馬六甲和新加坡等地居生活,他們早年為工人,當一些雜工,後來有些華工投資經商有道而富甲一方如張弼士的遠洋輪船公司,使其成了在中國,馬來西亞和英殖民政府皆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成了中國駐檳城的第一副領使,督辦鐵路大臣。資產達8000萬兩白銀,是當時清政府一年總收入,在外國人面前也是有頭有臉,可算是當時的華人之光!
在異族之處卻能一枝獨秀,成為一時風雲人物,能有如此大的成就,不是靠運氣!沒有人和,卻能把握天時地利,在適合的地方時機投資經商,加了120分的努力!真是值得欣賞!
華人進入馬來西亞後,迅速融合,落地生根,部分華人在這裏娶當地人為妻,出現了「娘惹」,即是華人與馬拉人的混血兒,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如在香港常有耳聞的娘惹菜,亦有結合中馬特色的衣着!與此同時,部分華人亦不忘本,保留了本身的文化,他們對自己的祖籍,家族非常重視。因此,他們亦在華人社區中分幫分派,有福建、潮州幫等,即類似同鄉會,在我們所參觀的福建會館、邱公司和姓氏橋中,可以看到他們對自己的祖鄉家族仍有嚴格分明,甚至可以像丁博士說的一般:「比香港更像中國。」
有趣的是,香港和馬來西亞都是前英屬殖民地,後者甚至更早被統治,可是,卻大相逕庭,前者早不稱呼自己為華人,是香港人,生活習慣開始西式化,國際化,鮮有中國特色。反之,馬拉華人卻不稱自己作馬拉人,是華人,生活依然保留華人色彩。
而政治上,馬拉華人依然對其母國有着不能割捨的一份熱情,對於母國的大小事,依然萬分關心。孫中山先生革命之時,曾多次被逼或自願走到檳城,期間多次得到當地華人的大力支持,如張永福、林義順等富翁捐了大量的資金支持革命,當中亦不缺為革命傾家蕩產的,孫中山能發動多次革命,絕對有他們的功勞!人不在心卻還在,可敬!
其實你可能認為它們那麼傾力的付出不智,他們已不生活在中國國圖,何必付出哪麼多?不為什麼,不問原因,全因那份情,那份不忘本,熱愛自己故鄉的那一份情懷。國家,有國才有家,那是孕育他們祖先宗族的一片熱土,愛國之心,是不問原因,就像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為國傾盡洪荒之力!不說香港,現今的中國,有多少人仍懷此等胸襟大志!
是次旅程,我獲益良多,感受到當地華人的世界,他們的生活、文化、故事,都打動了我,我被這個地方所蘊藏的知識深深的吸引,當地華人不忘本的精神我萬分敬佩,他們的生活文化令我有所反思。
感謝組員帶給我的歡樂,導師們的帶領,給予我愉快,畢生難忘的五天!
香港鄧鏡波書院(中四) 吳柏賢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課同學會的《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 檳城及新加坡兩地 歷史文化考察二零一六 見聞錄》,知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