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四夜的星馬考察之旅,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首三天在檳城的體會。
曾聽人說:「檳城是一個比中國還中國的地方。」對於當時那個從未走出過祖國的我,我無法想像。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他國的地方充斥着中華民族的氣息?再者,它是怎樣做到「比中國還中國」?我很困惑,直至親身踏足這遍土地,便一下子領悟了。
到達檳城,我們首個景點區是喬治市,它既是檳城首府,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劃定的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先走進喬治市的吉寧仔萬山大集市,撲面而來所看見的竟是一幢幢古老的中式建築,它們皆有着曲線坡面的屋頂、舊式的騎樓、木造的牌匾,四周還有懸掛着用中文毛筆字寫的招牌。再走往亞美尼安街,不用抬頭,便聞到一陣檀香味,而入眼的更是一列排開的傳統廟宇和氏族會館。
從過去到現在,喬治市的街道幾乎原封不動地被保留下來。雖然建築們都已經斑駁滄桑,卻沒有那種殘舊不堪的感覺,反之配上沒有高樓大廈遮擋的青空藍天,無一不帶給我一種久違了的淳樸古風。我靜靜地細看着,彷彿看見歷史的移動。
百多年前,華人可能是因為環境所逼,如天災或戰亂,使生活困難;可能是因為政治因素,如滿清政府為了切斷人民與台灣鄭氏抗清勢力的聯繫,讓距離海邊三十里到二三百里不等的沿海地區成為無人區,導致當地居民紛紛逃離;或是在國內抗爭失敗,像朱舜水、孫中山等人需要到海外藏身。
他們從家鄉漂泊到這裏,隨後聚居成族,彼此守望相助,憑着習慣、民間傳統、制度以及對家鄉及祖先的記憶與印象,重新將中華文化融入當地社會。縱使寄人籬下,依舊不忘根本的把中華文化世代承傳下去,然後又努力地守護、教育下一代,才會使檳城到處都露着東方文化的氣息。從中,我看見他們對中華文化的重視和義無反顧,我想這也在反映他們都對於故土之間存有着難以割捨的情懷。
頓時,我回想起作為中華文化起源地的中國內地和香港,即使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風情的舊建築,為了城市的經濟發展,大多數都會被政府毫不留情地清拆掉,換來一座又一座的石屎森林。此外,為了政治的穩定,就連文字和語言的文化都遭到摧殘,例如內地禁止媒體使用方言、統一以普通話及簡體字進行母語教學以增加國民歸屬感,卻阻礙了華夏民族各種方言、文字的發展和承傳。
為何南洋華人在沒有地方政府支持與援助,這麼艱苦的處境中仍能夠不屈不撓,自始堅持保留自己的文化傳統,相反在文化的發揚之地卻做不到呢?
在他鄉發現濃厚的我國文化色彩,我並沒有感到一絲的驚喜,反而找到另一種味道,不知是嘲諷還是悲哀,或是感慨也罷。「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是檳城華僑和革命烈士們所教會我的,其精神使我感動之餘,更值得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的我們好好學習。
沙田培英中學(中四)李尚儒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課同學會的《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 檳城及新加坡兩地 歷史文化考察二零一六 見聞錄》,知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