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次的考察團是以孫中山先生為主題,但是行程完結之後我覺得對孫先生的認識只是副產品,真正使我們深入認識的是當地的社會風貌。
新加坡是一個經常被用來和香港比較的國家,不但新加坡自己視香港為競爭對手,香港人也經常新加坡用來和香港比較。近來香港人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不斷的下降,慢慢的形成了一股港獨的聲音。而新加坡變成為了這股聲音眼中的成功例子,新加坡雖然面積,資源和人口都比香港少,卻能夠脫離馬來西亞成為一個獨立國家。可是,這兩個案例不同之處在於馬來西亞本來便希望借此機會將華人力量踢出聯邦,兩個之間關係也交好,相反地中共為了其政權的穩定,避免諸如西藏和內蒙古等自治區的效仿等等的連鎖反應,必定不會像馬來西亞對新加坡的態度那樣處理香港問題。既然新加坡的獨立經濟不適合香港參考,那麼新加坡又有哪些東西是香港值得學習的呢?
在我看來,新加坡的突飛猛進和秦國自商鞅變法後的強盛十分相似。秦國以嚴刑峻法使人民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門不閉戶,路不拾遺。而新加坡也以嚴苛的刑罰換來了長居最安全國家頭三的地位。有利必有弊,政治上新加坡採取的類似家天下的一黨專政,雖然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卻確保了施政的高效。余澎杉的遭遇也和焚書坑儒的用意一樣。如此看來,新加坡的美好生活環境是犧牲自由換來的。不但保留了鞭刑,而且在新加坡進口和吃香口膠都是犯法的,但是這一個措施確實使得街道衛生更容易處理,減輕了清潔工人的負擔。晚上10:30開始禁止出售酒類,也有助於提高夜晚的治安。這些在相對自由的我們來看這是不可理喻的。可是雖然對市民的生活有所不便,但是也同時使得生活環境有所保障,保障了市民的安全。
我們新加坡的導遊曾和我們說:生活可以用安居樂業來形容。為什麼新加坡人民能安居樂業,這就和新加坡的政策有關。香港面臨的問題便是地產霸權,樓價一直居高不下,而公屋又供不應求,使得住屋成為了香港新一代最大的問題。新加坡則以政府主導,做到了居者有其屋,當中超過了八成的市民住在了組屋,新加坡之所以能夠保持樓價穩定,一方面是因為規畫完整,另一方面則是政府介入加入了五年後才可以買賣的限制,杜絕了炒賣風氣,做到了安居。諷刺的是新加坡的組屋政策當初參考了香港的房屋政策,以港為師,希望做到居者有其屋。如今新加坡做到了,作為老師的香港如今卻因為住屋問題衍生了劏房和露宿者等問題。
除此之外,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經濟,因此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無論是食物還是水源都十分依賴外地的輸入,而新加坡則採用了租島養殖,以租借的方式向外國租借一些小島作為養殖農產品等等的作用,減輕了對進口的依賴,對控制通脹有一定的幫助。如果香港也能採取這樣的方式,便能減輕對中國蔬菜以及肉類的依賴。
香港近來來出現的戀殖和港獨的聲音和生活環境十分有關,在港英時期,人們的薪金升幅有接近18%,無論通脹多嚴重都可以負擔得起,可是如今,不吃不喝十年也未必買得起房子,薪金升幅只有大概2%,更會因為通脹而使貨幣購買力不斷下降,如今公屋輪候人數接近30萬,劏房的人均居住面積比監獄的48平方公尺還少,這樣的生活年輕人看不到未來的希望,因此更眷戀殖民地時期或者希望獨立。相比之下,新加坡的組屋接近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的兩倍,加上足夠的配套以及政策,使得即使新加坡沒有香港自由,但是仍能做到安居樂業,新加坡的組屋政策十分值得香港學習。
屯門天主教中學(中六)張迪達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課同學會的《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 檳城及新加坡兩地 歷史文化考察二零一六 見聞錄》,知史獲授權轉載。)
圖片: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