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晴園——背後主人的一世

晚晴園——背後主人的一世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之中「晚晴」二字,晚晴園一名取自李商隱的名句。從是次由港大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所舉辦的交流團中,有幸一睹晚晴園——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的廬山真面目。並加上隨團的丁新豹博士及葉深銘團長的專業講究下,確使筆者獲益良多及領受孫中山先生於南洋革命時的故事。

當時晚晴園的主人張永福,原只打算將晚晴園供養他年邁的母親頤養天年,寓意母親晚年安逸。但孫中山先生在新加坡進行革命活動時,張永福先生毫不猶豫地將晚晴園讓給孫中山先生作為革命基地。孫中山先生共到訪新加坡9次,當中的4次居住及辦公在晚晴園,並曾經在晚晴園策劃了3次起義,包括黃岡起義、鎮南關起義及雲南河口起義,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上,晚晴園是孫中山先生於南洋進行革命時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此園的貢獻更是功不可沒!

孫中山先生在世界各地宣傳民主革命思想,並號召海外華僑支持其革命運動。新加坡優越的地理優勢及華人富商集中於此,所以孫中山先生選擇了此地作為南洋革命的最佳地點。另外,張永福先生在辛亥革命中的貢獻是功不可沒,一直於經濟及行為上支持孫中山先生。他為了推行革命事業,不惜傾家蕩產去付出,去貢獻,所以他在革命中佔了舉足輕重的位置。但無可厚非,他在晚年支持汪精衛令他一世留下污點。他的威望一落千丈,遭到愛國華僑及國內人民所不恥。

張永福先生積極投身政治洪流,創辦《圖南日報》和《中興日報》宣傳革命思想、提倡民主,帶動了推動作用。他與陳楚楠先生於1904年共同創辦《圖南日報》。這報在南洋是最早宣傳革命的報刊。而且於南洋華僑中宣傳革命思想帶起了莫大的影響力,更成了日後南洋革命報章的鼻祖。然後,隨着於1907年發刊的《中興日報》,影響了華僑的思想,喚起了華僑的關注,增厚了華僑的支持,無疑使革命的齒輪推動,開啟革命運動的序幕。

然而,張永福先生於經濟物資上無私奉獻,加強推動革命運動的力量。孫中山先生在晚晴園的開資及生活開銷所有費用完全由張永福支付。張永福腰錢萬貫,不但毫無怨言支付孫中山革命事業及在南洋的各項花費,而且多次革命失敗後,張永福先生接濟許多流亡海外的革命黨員,不遺餘力地給予安置、照料、幫助、尋找工作。留學西洋的革命人士,張永福先生也照應他們,讓他們平安在海外繼續為革命出力。這樣無私的奉獻,不求回報的情操,使當時的他聲名大噪,從而感化多名富商踴躍捐款革命,發揮很大作用。

但是,晚年張永福先生支持汪精衛,擁護「艷電」,成為「華僑附逆之第一人」,又多次到東南亞各地遊說僑界故舊,為汪精衛壯勢,可惜無功而返。但因為張永福先生眼見蔣介石執政的一批地方官吏官僚腐敗,他多次公開批評,可惜中央政府視若無睹,才深感失望。另外,他與汪精衛是莫逆之交,交情甚篤,又欣賞汪精衛的才華,所以支持汪精衛。汪精衛過世前三個月,張永福還特別去日本陪伴他,最後為他送終。雖然張永福晚年支持汪精衛留下污點,但轉另一角度而言,其實他的出發點也是想國家好,不想曾經的傾囊相助,付諸流水而已。

總括而言,是次交流團讓我獲益良多,令我能深入了解南洋華僑對革命的貢獻。「華僑是革命之母」此話在是次參觀多個博物館中驗證了,華僑的而且確在中國辛亥革命中擔任了中流砥柱,慷慨就義,無役不與,犧牲奉獻,從不後人。海外華僑是革命運動的創始者,革命經費的捐獻者,革命宣傳及行動家。他們對於革命的開端至完成,均擔負重任。歷史不會把你們遺忘。讓我們,把你們的功績保存下來。

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中五)何智麗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課同學會的《孫中山先生革命遺跡 檳城及新加坡兩地 歷史文化考察二零一六 見聞錄》,知史獲授權轉載。)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