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外的中史課:記「絲路明珠:中亞烏茲別克歷史文化探索之旅」

課本外的中史課:記「絲路明珠:中亞烏茲別克歷史文化探索之旅」

烏茲別克是為中亞五國之一,常人多從「一帶一路」發展政策中接觸到此地,惟大多忽視其獨特地理位置而出現的歷史。烏茲別克是前蘇聯的聯邦,亦為古代昭武九姓、西遼國、察合臺汗國及及帖木兒帝國的所在,在古絲路上的不同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蒙中華歷史文化獎勵基金的贊助,於本年7月與師生合共四十人,前往烏茲別克及哈薩克,親身感受當中的文化。在八日七夜的行程中,不少同學進一步了解中外交通史、中亞發展史。

昔日舊制高考中史學生,相信對「康居」、「烏孫」、「昭武九姓」等地名感到既親切,又陌生。當中親切的地方自然是這些名字常在不同歷史文獻出現,陌生在於其實對這些地方的認識流於在書本上的形容。然而,新學制下課程刪去中外交通史的獨立專題,參與是次遊歷學習的學生自然較少在課堂上接觸到這段歷史,多以「邊遠的國度」、「陌生」等字眼形客出發前對此國家的感受,反證是次學習之旅的珍貴之處:擴闊學生歷史視野。

追本溯源,今天的烏兹别克於公元前327至500年間屬波斯阿幾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Empire)的領地,波斯文化及瑣羅亞斯德(Zoroastrianism)教文化深深影響該地。及後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攻佔這片土地,令希臘文化同時傳入。以上兩點均能從烏茲別克的考古發現加以引證。公元五至八世紀期間,善於經商的粟特人在河中(Transoxiana)地區建立九個小邦國,即文獻所指的昭武九姓,烏茲別克地屬康國。《北史‧康國列傳》記載:「名為強國,西域諸國多歸之……人皆深目、高鼻、多髯。善商賈,諸夷交易,多湊其國。」《舊唐書》更記載康國人「生子必以石蜜納口中,明膠置掌內,欲其成長口常甘言,掌持錢如膠之黏物……善商賈,爭分銖之利。男子年二十,即遠之旁國,來適中夏,利之所在,無所不到。」,足證他們世代以經商為生。事實上,在阿非拉希雅山丘的博物館中,展出當時粟特人用的銅幣同為方孔圓形,與中國傳統錢幣形狀相同,充分反映兩國在古代早已互為影響。

除了經商關係外,同學更能體會大唐與西域諸國的外交關係。今日中史教科書多指貞觀年間「唐室聲威遠播」、「四夷賓服」。一幅位於撒馬爾罕的七世紀壁畫(Afrosiab Wall Printing) 納口中,明膠置掌內,欲其成長口常甘言,掌持錢如膠之黏物。保存了昔日康居人的生活情況,更證明撒馬爾罕在當時的政經互動上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壁畫中展示粟特國君正進行節日慶典活動,同時出現了武則天乘龍舟及唐高宗獵豹。《新唐書》記載,「高宗永徽時,以其地為康居都督府,即授其王拂呼縵為都督。」由此可見,唐室的影響力在全盛時期更到達中亞細亞。不少同學在團員分享環節中均特別提到此景點,充分反映是次行程加深了他們對中外交通史的認識,填補歷史的空白。

方豪先生於《中西交通史》指出交通史包括以下之範疇:「民族之遷移;血統、語言、習俗之混合;宗教之傳佈;州詰、寓言之流傳;文字之借用;科學之交流;藝術之影響;著述之翻譯;商貨之交易;生物之移殖;海陸空之特殊旅行;和平之聯繫,和平之破壞。」昔日方豪先生指出中國學人對西北及邊疆地理興趣濃厚、外人在國內編印書刊等原因使中外交流史得以發展。今日在全球一體化下,各國交往和聯繫日漸緊密,如烏茲別克及哈薩克都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創始成員,同學能在求學時期已踏足中亞的土地,由此透過歷史,建立國際視野,應對將來的挑戰。b1.1

 

作者:2017 港大中史碩士同學會行政助理 陳振華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