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時光倒流的歷史之旅》

《走進時光倒流的歷史之旅》

戊戌變法是本次交流團的主題,大會通過考察北京、天津兩地,帶領我們開啟歷史之門,探討戊戌變法的歷程與失敗的原因。在課本上接觸到的戊戌變法,於這次交流團中作出更深入考證,令我了解到變法之失敗有一部份原因在於變法領導者輕視中華傳統文化及低估其影響力。

首先,從中華文化影響深遠的儒學說起,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學長期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徵,對中國傳統社會有根深蒂固的影響。皇帝在紫禁城的乾清宮設一角落供宗室子弟讀書,更規定子弟上課前向拜孔子。禁城門前豎横皆有九九八十一(單數中最大)顆門釘,大臣不得騎馬上朝,不得走正中間的門,以突顯君君臣臣、君等儒家核心思想。可見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皆受儒家學說的影響非常深遠。

相反,戊戌變法以洋學洋文化為主,此舉嚴重打擊儒學的地位。儒士向來於中國傳統佔有領導地位,百姓以儒士為次於皇帝的領導人,再加上中國百姓普遍保守的性格和朝中官員通過研習儒學得到官職,自然不會支持變法,更會破壞變法之推行。

在梁啟超飲冰室中,令我明白到康梁對變法認識不足及操作過急,其出版之《新學偽經考》,書中的說法打破了「祖宗之法,莫敢言變」的規則,動搖了儒學及舊有文化的權位象徵,且打擊了政治上的保守派,其說法為民國時的新文化運動定下基礎。

可惜清代人民思想普遍保守,接觸外來文化者少。儒學於他們來說是神聖的存在。所以清末出現多宗「教案」,百姓對外來宗教、文化持敵對想法。他們亦視維新派為敵人,加以反對抗衡。在天津之行中,我得知天津教案對中外影響之深遠。從飲冰室的資料中,我得知民國初期,康梁兩人對政見持不同立場,更引起師徒翻臉。可見就連康梁作為起頭人皆不能對政制變法達成共識,加上滿清貴族抗議,變法操之過急等原因,最終引起戊戌變法的失敗。

這趟旅程令我學到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當書上的圖片、文物真實出現在我面前,更穩固了我對歷史的認識。隨團的丁新豹博士,不耐其煩地分享他的所得及回答我們的問題,令我對他的博學十分敬佩。他對改革失敗以及後來清亡民國建立的後續發展的見解令我醍醐灌頂,當中最深刻的是他對武昌起義成功的見解。丁博士認為武昌起義的成功在於當時湖北新軍在最後以少數人攻打朝廷,加上清末後期進行改革時給予地方很大的自主權,當清大勢已去時紛紛宣布獨立,創建民國;相反孫中山先生於黃花崗起義後已經放棄革命,革命成功後一星期才得知革命成功。這番言論使我十分吃驚,這和書本上所學的全然不同,令我明白研究歷史及知識時,不應盡信某書籍的單一內容或言論,而是要抱著客觀及全面的態度面對歷史人物及事件。

同時,此團令我認識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雖然在某些議題上大家不能達成共識,不過正因各人皆有各人的見解,「和而不同」不就是學習歷史的其中一環嗎?同儕交流擴闊了我識見,更令我明白到事情可從不同角度出發,歷史知識是不斷的伸延,是無盡的止境。

是次旅程令我最為震懾的是故宮的壯麗,這座經歷明清兩代的宮殿氣勢雄偉,巧妙運用斗拱的原理,可以不通過任何鐵釘固定,就可以穩定承接千斤重的建築物,實在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在在歷史古蹟前,一種自身渺小之感不禁油然而生。站在紫禁城,我對「知識就是力量」有更深的認同;站在長城,看着起伏的城牆像巨龍般盤旋於山中守衛百姓,令生為中國人的我感到自豪;在天津看着各國留下的租界,又告訴我國家曾經因戰敗而出現的無力感;走過文天祥祠和梁啟超墓時,更令我對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偉人肅然起敬。

這場時光倒流的歷史之旅令我對中國歷史有更深層的體會,每走的一步都是前人的歷史足痕跡,通過古蹟、故居、博物館,歷史的藍圖慢慢建構而成,豐富了我的識見。希望往後我能打開更多不同的歷史之門,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索中國歷史。

李詩瀚 佛教葉紀南紀念中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