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同鄉梁啟超》

《我的同鄉梁啟超》

梁啟超先生是我的同鄉,我的父親也是出身於新會茶坑村,從小在那兒長大的。但我小時候對梁啟超認識不多,我在新會縣長大,一年中只有一兩次回鄉,小時候經過鄉下的梁啟超故居,雖對他有點好奇,但從來沒有特意去了解他,平時爺爺爸爸也絕少提到梁啟超。直至後來上歷史課,才知道他是一位對中國近代史有深遠影響的人物。這次參加戊戌120週年之北京·天津行,在途中,走進天津梁啟超故居和飲冰室,看見家鄉的圖片、梁啟超的文字、著作和照片,還有家中的佈局擺設,彷彿向這位令人驕傲的同鄉走近了一點點。但我覺得還不足夠,因此定下這個題目,寫一篇關於梁啟超生平和為人的文章。

1873年2月23日,梁啟超出生於廣東新會縣茶坑村,在熊子塔俯視下,梁啟超在依傍著青山的一處小院度過他的童年。從北京回到家鄉,我特意走進梁啟超故居看看。故居已經很老舊了,家俬、木門油漆剝落,還嗅到一絲絲霉味,跟天津飲冰室內光鮮照人的環境截然不同,也因此別有一番古樸的味道,猶如親臨舊時梁家的境況,恍若隔世。院內有一間書室,是少年梁啟超讀書之處。牌子上寫著“怡堂書室”,內有私塾、房間和老師客房,在私塾內一排排書桌前,有孔子畫像作供奉之用,梁家對子孫學業的注重,可見一斑。梁啟超的祖父梁維清是一名秀才,教導童年時的梁啟超讀書識字,平時跟他講述歷史上忠臣、孝子、英雄的事跡,對梁啟超日後倫理道德和愛國思想的形成,起了一定程度上的促進作用。除了注重梁啟超的學問基礎外,梁家更關心他的品德修養。據梁啟超回憶,在六歲時,有一次他撒了一個謊,母親把他叫到房內,一改平日終日含笑,溫柔善良的模樣,板著面孔,把他翻伏在膝前,用力打了數十鞭。可見梁家家教嚴厲,絕非如現在一味寵溺孩子,慣養出“熊孩子”的諸般家庭。

家鄉代表一個人的童年時光,而一個人的童年,等於是人生的根部。梁啟超在注重學業的家庭中成長,有祖父和父親兩位儒生的循循善誘,這跟他日後中舉人,繼而向康有為拜師,吸收西洋知識,成為學貫中西的知識分子,建立維新理論起了奠基作用。1890年,在北京參加會試後落榜的梁啟超經友人陳千秋引見下,結識了恩師康有為。我以前一直有個疑惑:梁啟超為什麼拜康有為為師?梁啟超早有神童之名,18歲時認識康有為,他已是一名舉人,而康有為只是一個秀才。康有為有什麼特別之處吸引自命不凡的梁啟超願意拜他為師呢?原來康有為在遇見梁啟超前,已經開始研究救國之道,初步建立維新思想,還曾第一次向朝廷上書變法。積極吸收西方政治思想,帶著滿腔救國熱情的康有為打開了梁啟超的新世界。在聆聽了康有為一席話後,梁啟超茅塞頓開,認識到原來在考取功名、學習詞章以外,還有另一片新的思想天地。拜師康有為是梁啟超一生的轉捩點,從此以後,他走上變法維新、拯救國家的漫漫長路。1891年,梁啟超在康有為進行講學的萬木草堂讀書,康有為從上海買了西方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類圖書共3000餘冊,作充實學堂圖書館之用。梁啟超在書海中恣意遨遊,像海綿吸水一樣吸收各種從未涉及的西洋知識。他閱讀大量經過翻譯的外文書籍,也涉獵先秦諸子等書。因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梁啟超成為中國近代史上學貫中西的通才,原來始於“萬木草堂”這個地方。

關於梁啟超的為人,他率直、與時並進,終其一生致力於救國、復興民族之事,是近代史上愛國知識分子的表率。有關梁啟超的率直,在家書文字中躍然紙上。他從不向子女掩飾自己的煩惱,不擺出嚴父的權威姿態,呈現平輩之誼。例如他對子女說:我是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積有成者在此。我雖不願你們學我那氾濫無歸的長處,但最少也想你們參採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語言流露出一片親切真誠,也蘊含為人父對子女的一番督促。又譬如當恩師公開主張清帝复僻,梁啟超立刻撰文反駁,不但代表段祺瑞起草討伐宣言,更發表通電斥責其師為“大言不慚之書生,於政局甘苦,毫無所知”。可謂底線明確,絕不委曲求全,最後不惜決裂師生之誼。最令我佩服的一件事是,梁啟超晚年因腎病入住協和醫院,在一次手術中,梁啟超健康的右腎被錯誤切除,當社會大眾紛紛指責協和醫院誤診之際,梁啟超卻撰文為院方辯護,道: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發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之障礙。梁啟超本已疾病纏身,經此後健康更每況愈下,但他不為自身得失而憂慮,反而擔憂大眾的聲討會阻礙到中國醫學的發展。當中呈現的廣闊胸襟和愛國情懷令人佩服。

有關梁啟超的生平事蹟還有很多,而他的性格為人更有待我慢慢發掘,不論如何,這次旅程打開了我對梁啟超和中國近代史進行深入認識的大門。我要感謝這次的旅程,令我踏足北京天津這兩個滿滿承載著中國近代史的城市,賈導遊和各位教授的講解更令我見識到歷史的世界是無窮無盡的,充滿趣味的。這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旅程。

袁泳琳 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