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後康梁二人的分歧與差異》

《維新後康梁二人的分歧與差異》

康有為與梁啟超兩人同是戊戌變法維新派的領袖,都曾共同為中國的變革作出過重大的貢獻。然而,這兩人在維新後卻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個擁抱新思想,因時而變,一個則固步自封,頑固不化。

維新失敗後,康有為收到光諸皇帝的密詔及受到眾弟子的勸說後,率先逃離北京,再經香港逃向加拿大,途中亦有在日本停留。後梁啟超亦避入日本使館,再前往東京避難,從此以後兩人的思想和發展方向即大為不同。康、梁二人同在日本時,同在日本的孫中山和陳少白兩曾以彼此均屬逋客,應有同病相憐之感慰問康有為,而康有為卻以奉有皇帝密詔不便與革命黨人士往來,只有梁啟超之後在宮崎寅藏的介紹下與孫陳二人會面。後來康有為離開日本前往加拿大,建立了保皇黨,以營救光諸皇帝,打敗朝廷守舊派為目標,相反梁啟超卻和革命黨關係交往愈深,又閲讀大量西方著作,接受了西方的自由思想,在興中會的幫助下創辦了清議報,陸續刊載了《論變法必自平滿漢之界始》等文章,宣傳反清思想,鼓吹民權自由,後來更與孫中山一起起草勸康有為退休書。康有為大為憤怒,旋即命令梁啟超趕往夏威夷處理保皇會事宜。梁啟超多年己習慣聽從康有為,不敢反對他,只能聽從他,但其心中尚存有革命的思想。

武昌起義後,梁啟超支持共和制,先後擔任了司法總長,幣制局總裁,財政總長等職,又創立了以新文化為宗旨的晨報,極大促進五四運動的發展,後來更創立講學社大力推廣西方文化思想,亦對中國女權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可謂是帶領著時代思想的發展,始終站在時代的尖端。相反康有為卻仍抱着封建時代的思想,發着復辟王朝的夢。康有為移居上海後創辨了《不忍》,與以新文化為宗旨的晨報不同,《不忍》以宣揚孔子學說為主,主張以孔子為國教,尊孔崇儒。作為保皇黨領袖,康有為亦支持封建制度,反對共和制,更與張勛一同復辟溥儀為王,使中國倒退回專制統治的時期,亦使他與梁啟超早已不和的師生關係徹底破滅。經此役後,康有為更是被民國通輯,必須潛逃至上海的外國租界,直至被民國特赦才恢復自由身。直至死前,康有為仍宣稱效忠清朝王室。

康有為與梁啟超兩人本同是維新派的領袖,可是之後梁啟超帶領着中國學術和思想的發展,終其一生都跟隨着時代的進步,相反康有為後來卻成了守舊派保皇黨的領袖,拒絕跟隨時代的進步,一生都活在過去。歸根究底兩人的差異便在於是否接受外來思想上。梁啟超的思想一直跟隨着時代的變遷,勇於接受新的思想,承認自己是錯誤的,故而能一直帶領著中國的思想發展。而康有為則以聖人自居,驕傲自滿,從梁啟超對他的評價可見:「先生是最富有自信力的人,他所堅持的主義,無論任何人都不能搖動。在學術上是這樣,做事情也是這樣,從來不肯為了做事而讓自己的主義有所遷就,但卻每每曲解事實來遷就他的主義,所以批評先生的人,總是說他武斷、執拗、專制。」其中更可看出康氏為人的倔強,所以兩人雖同為維新的領袖,但其發展有這麼大的分岐也是可以理解。

任知名 香港真光中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