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同學會舉辦「戊戌120周年之北京˙天津行」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同學會舉辦「戊戌120周年之北京˙天津行」

今年暑假,有幸參加了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同學會舉辦「戊戌120周年之北京˙天津行」,短短6天行程,令人難忘,獲益良多。從第一天到天津,參觀別具歷史風貌,並體現我國古代建築智慧的廣東會館,到訪五星級古文化街旅遊區,入住曾接待多名歷史風雲人物的利順德大酒店。翌日拜訪梁啟超先生故居、飲冰室……行程最後一站,是位於北京植物園梁啟超墓園。此行,讓我有較深度思索的是梁啟超先生的教育思想。

梁啟超先生是中國近代社會中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學術大師。梁啟超一生先後有兩位妻子――李蕙仙和王桂荃,共育有九名子女,父母所生、父母所教,各子女都在所屬領域取得非凡成績,梁氏一門滿堂都俊秀。

梁啟超在取得個人的巨大成就的同時,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也堪為世人都稱頌。”一門三院士”,是對梁啟超兒女成就的一個簡要概括,他們包括︰建築學家梁思成(長子)、考古學家梁思永(二子)、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五子)。梁氏其他子女也同樣表現出色︰梁思忠(三子)是國民黨十九路軍炮兵校官,梁思達(四子)是經濟學家,梁思順(長女)是詩詞研究專家,梁思莊(二女)是著名的圖書館學家,梁思懿(三女)為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梁思寧(四女)是參加新四軍的老一輩革命者。梁啟超的9個子女均在各自的崗位上表現出色,這無疑與梁啟超的教育思想起著密切關係。

梁啟超的教育思想,個人認為可有三方面的反思:

其一、培育知識與智慧

梁啟超在子女幼年時,常鼓勵他們勤於讀書,努力探索未知世界。為了薰陶子女們的國學、史學方面的知識,梁啟超還聘請了當時很有名望的國學大師做家庭教師,教授子女們各種國學經典,將學習的根本立足點放在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上,今天香港,家長們會鼓勵子女補習國史、國學嗎?另一方面,梁啟超認識到西方文化教育的發展水平,遠遠領先中國,於是,他積極促成子女們去海外受西式教育,廣泛涉獵西學,開闊眼界。此外,梁啟超要求子女做學問要腳踏實地,他指上大學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求得真學問,用自己的知識造福國家和社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材。他告誡子女「求學問不是求文憑」、「學問求其在我而已」。梁啟超這一點教育思想「讀書育人」,正好提醒我們求學問,重點不在知識的灌輸或功利的訴求,而是強調立志和做人。正如梁啟超在<<為學與做人>>一文中:  “身子壞了,人便活不成或活得無趣,所以要給他種種體育;沒有幾件看家本事,就不能養活自己,所以要給他種種智育,其他種種教育事項,顯然很複雜,目的總是要歸到學做人這一點。”話語都是一矢中的,今天的香港學校教育真能做到品學共融,五育並進嗎?

其二、培育正確的人生價值

梁啟超教育思想汲取了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精華,他主張用寒士家風來磨鍊子女的意志,塑造他們吃苦耐勞、艱苦樸素、自強不息的健全人格。他要求子女像「寒士」一樣勤儉節約,好學上進,接受各種困難的磨鍊,並把寒士弟子風範貫徹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希望他們明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並勉勵他們遇上挫折時不必失望沮喪,因為「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而「失望沮喪,是我們生命上最可怖之敵,我們須終身不許它入侵」。梁啟超能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積極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又讓我思考,今天的學校園地,確又栽種了不少草莓的師、生一族!

其三、培育趣味的人生

梁啟超是趣味主義教育的倡導者,他認為趣味是學習與生活的動力,如果把學習和生活弄得太單調,人生容易生厭倦,厭倦產生痛苦人生,此乃生命墮落的根源。梁啟超在一次《學問之趣味》演講中「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件東西,把裡頭所含一種元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僅有個零了。」他的趣味人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子女,因此,他們都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了自己的專業,並在專業上有輝煌的成就,更為社會和國家帶來巨大的貢獻。看著香港的學校教育,大學選「神科」,媒體捧中學DSE狀元,小學提早摧谷,就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要問何謂趣味人生?

彭幼婷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