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西、河內的足跡看中越關係的變遷

從廣西、河內的足跡看中越關係的變遷

這次很慶幸能夠參加由「同心基金會(香港)」舉辦的「『一生一師』廣西越南同心遊」。最近,媒體不時都會報道中越關係的最新發展。在歷史上,由於中越領土接壤,歷來交流頻繁。故此,這次廣西、河內之旅,正好實踐「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讓我們有機會實地考察,深入思考中越關係這個課題。

本文希望以廣西、河內的考察經歷,配合已有的知識,討論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越南共產黨領導的越南民主共和國(1945-76)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1976年至今))在政治方面的關係的重大轉折。

在考察之前,我們大概掌握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中國和北越之間一直保持友好關係。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北京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代表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的胡志明在不久之後致電予毛澤東以示祝賀。至1950年,兩國更互相承認對方是合法政府,反映兩個共產政權之間的友好關係。越戰爆發時,中國為了支持北越,曾派出人民解放軍介入戰爭。可見這段時期的中越關係,就如胡志明的描述一樣──「越中情義深,同志加兄弟」。

在考察之後,我們對這段歷史有更多了解。在出發之前,我們已知道有機會去一些有關中越關係的地點作考察,最後當然一如所想,知道了更多的歷史知識。

培正_11.JPG

在河內,我們去過胡志明博物館,館中對胡志明生平的介紹,可謂包羅萬有。加上導遊詳盡的解說,交代了不少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陌生的歷史故事。如胡志明在1940年代初,原來曾因到中國聯繫革命力量而被中國國民黨政府逮捕。這些胡志明的經歷,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越關係是非常密切。

其實,在參觀博物館之前,我們早在「友誼關」有所收獲。「友誼關」是中越之間的重要關口,過去曾名為「鎮南關」、「睦南關」,至1965年才改名為「友誼關」。顧名思義,「友誼關」表示了中越關係的友好,關樓上更有周恩來和胡志明會面的仿造場景。

不過,最能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就是「友誼關」這關名的含意。因為「友誼」較以往的「鎮南」等,顯出了中國積極向越南釋出善意,以突顯兩國關係是平等的。種種的歷史片段,讓我們知道了中國和越南的關係不止於「致電」、「交流」、「派兵」等等,而是一步一腳印建立出來的。

同樣,在出發前,我們了解到自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後,中越關係明顯起了變化。在中蘇交惡的背景下,1977年中越雙方在邊境已發生752次衝突,雙方關係已不復如初。翌年,雙方衝突持續,越南更關閉了駐廣州、昆明、南寧三個總領事館。同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令支持柬埔寨的中國對越南更為不滿,《人民日報》更曾在12月發表題為《蘇越霸權主義者原形畢露》的社論,表達了中方在事件中對蘇越兩國的不滿。至1979年,中越更在邊境爆發了中越戰爭,令兩國關係跌入谷底。及後,雙方關係仍然緊張,直至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越關係才逐步正常化。但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海上邊界爭議,至今仍然存在,為雙方關係更進一步添上陰霾。

在考察前後,正好碰上了南海仲裁案,中國認為仲裁結果非法、無效,引起不少東南亞國家的不滿。其中,越南更爆發了反華示威,所以在出發之前,邱博士也提醒我們要萬事小心。旅程期間,我們也看到一些類似的新聞,而當地導遊亦有告訴我們有關中越之間的緊張關係,他甚至在旅遊車上說有十個越南人有九個不喜歡中國人,但他也希望中越雙方克制,不要爆發戰爭等。

培正_3.JPG

越南人不滿中國人的比例是否有這麼多,實在值得商榷,因為導遊談論時也沒有咬牙切齒地說中國的不是。而且在整個旅程中,我們似乎看不到越南有什麼地方是渲染中越仇恨的,我們碰見的越南人也頗為友善。

此外,一些富有中國色彩的地方,如文廟(國子監)等保存得相當完善。最重要的是,有人說過歷史是當權者寫的,但從胡志明博物館可見,越南方面也沒有否認受中國文化的影響,以及中國對越南革命的作用和昔日的友好關係。

故此,中越關係即使惡劣,也不代表永遠不可挽回。換言之,若果雙方可以多溝通、多合作,借鑒過去友好時期的歷史,就能使兩國重拾「友誼」。不過,由於我們只去了河內的部分地方,或許再去多點不同城市,會理解得更加深入準確。

總括而言,討論中越關係,需要有很多資料,若只單靠課本、報章,可能會有所不足。而這次旅程,讓我們可以走過中越邊境,亦有廣西和河內兩大城市內遊走,的確開了我們的眼界。在出發前,眼見行程清晰,已知道會有所得著,但最後我們所得著的,比我們預期多很多。

培正_12.JPG

張嘉亮老師 王梓禮同學 香港培正中學

2016年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