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儒家思想,建築設計及飲食文化各方面探討中越兩地的異同

從儒家思想,建築設計及飲食文化各方面探討中越兩地的異同

中越兩國山水相連,有着1347公里綿延的邊境線,越南一直與中國保持着密切關係,中國文化對其影響可謂源遠流長。越南獨立前,從秦代以來,就不斷有華人遷徙進入越南,從而對越南整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基於歷史的原故,在越南2000餘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越南民族積極吸收了中國文化的精華,經過越南人民的自主選擇和加工改造,中國文化逐漸與越南本土文化互相融合,成為了越南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越南民族在吸收外來文化精華的過程中,也有了自己的特點和創造,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因此在中越文化傳播的互動過程中,中越兩國的文化互相影響。

儒家文化

遠在兩千多年前,儒教(儒家思想)就作為漢文化的核心內容,伴隨著漢字,先後向中國的周邊國家如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傳播對這些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個區域中,越南受儒教的影響可算是最深最廣。

從歷史上看,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裏,不管是內屬中國時期或在獨立時期,越南一直使用漢字,甚至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民族文字──「字喃」。然而,漢字仍然牢牢地佔據著正統的地位,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被正式宣佈廢除。「儒教學說」憑著這得天獨厚的條件在越南這塊土地上紮根、成長及發展,與越南民族的歷史、文化結下「不解之緣」。

據了解,「儒家思想」很早就傳入越南,並在越南不斷發展。當中對越南古代的政治、經濟制度、社會禮儀規範、以及民間的風俗習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儒家思想傳到越南後,並不像人們一直認為的那樣毫不走樣。如要與中國相比,越南人對「忠」、「孝」觀念和婦女地位等問題的認識仍存在明顯上的差異。例如中國的 「忠」 側重於 「忠君」 ,而越南的 「忠」 則側重於 「忠國」 ;至於「孝」 ,越南則有 「大孝」 與 「小孝」之分。「大孝」是指孝國孝民,而 「小孝」 才指孝順父母;越南婦女的境遇也比中國婦女要好一些,這些差異正是越南文化特色的體現。

總括而言,中越雖然有著同樣的儒家文化,但在文化的理解都各有不同,如之前所說的 「忠」、「孝」觀念,在中國的「忠」是指為人正直、誠懇厚道、盡心盡力,堅持真理、修正謬誤、後在忠於他人,忠於君主及國家。「孝」 則指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孝順不分大小。這就看出了越南對於儒家思想的理解與中國的異同。

建築文化

眾所周知,越南曾經深受中國文化影響,與其他東亞文化圈的國家如朝鮮、日本一樣,越南的建築文化與風格也從中國傳統建築中吸收了大量營造元素和技法。首先,建築材料上主要使用青瓦、木材等東亞傳統元素。其次,越南在建築風格上與中國相差並不太大,在政治大樓外能隱約看到中國人民大會堂的影子。無論是在外貌還是神韻上,越南的建築都有著中國的味道。

越南建築除了受大量中國傳統建築和文化的影響外,也具有很多自己的特點。例如越南傳統建築的飛簷多數比較寬大,建築的高度較為低矮,四面有窗,這些設計往往是為了更好地降溫和通風,以適應越南本地濕熱的氣候。

但是在近代由於受過法國的統治,建築上不但有著中式的儒雅,也帶著法式的精緻。這種中西結合的建築風格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

飲食文化

至於飲食文化方面,越南人日常的主食是粳米,山區雜有玉米和薯類。而副食品則有各種蔬菜和肉禽蛋魚等。調味品主要有鹽、豆醬和魚露。最普通的飯菜是米飯和用白水焯過的蕹菜,即是我們日常所說的空心菜,再伴以魚露進食。與精緻豐富的中國菜或法國菜相比,越南菜實在是有點「小巫見大巫」,但傳統的越南菜卻具有獨特的地方風味,仍然值得好好品嘗一番。

越南菜比其他菜系更多了一份清爽和精緻。它講究陰陽調和,其菜餚精緻、酸甜可口外加一點點的辣。烹調時注重清爽原味,他們會以蒸、煮、燒烤及涼拌為多。相反,油炸或燒烤的菜餚,會配以新鮮生菜、薄荷、金不換等生吃菜類,以便去膩下火。所以一般人對越南菜的直接感覺是清爽而不油膩,不但色香味兼備,手藝更是細緻精巧,頗具文化色彩。與牛、羊、豬相比,魚類及蝦類是他們的主食,青菜水果種類繁多。

同時也運用南洋地區特有的香料,如檸檬草、羅勒、薄荷、芹菜及新鮮的萊姆果等,另外還有著名的沾醬魚露。 

由於承襲了中國飲食陰陽調和的飲食文化,越南菜的烹調最著重清爽、原味,以蒸煮、燒烤、焗燜、涼拌為主,熱油鍋炒者則較少。即使是一些被認為較「上火」的油炸或燒烤菜餚,也多會配上新鮮生菜、薄荷菜、九層塔、小黃瓜等可以生吃的菜一同食用,以達到「去油下火」的功效。其「賣相」更是吸取了法式大餐精工細作的風格,令人百看不厭,記憶猶新。正因這一切,使得越南菜散發出誘人的風情,雖不濃郁,卻悠遠深長。

通過這次的廣西越南之旅,可以讓我清晰的見到中越文化上的異同,在儒家思想、建築以及飲食的相異之處都能一一看見。可見越南從古至今所受到的中國文化影響之深,越南在吸收中國文化的同時,亦加插了一定的自身特色,可謂十分令人驚喜。

感想

作為一個熱愛旅行的人,環遊世界可以說是我的終極夢想。當聽到我能參與「2016『一生一師』廣西越南同心遊」的時候,內心十分興奮。當我坐上高鐵,駛向距離香港大約700公里的南寧時,我知道我的廣越之旅已經開始了。

在這一次旅途當中,我們看到了廣西的莘莘學子見證我國少數民族的和睦共融,也經過了友誼關,這個中越來往的重要關口。從友誼關的歷史足跡中,我看到了戰爭留下的痕跡,也認識到戰爭帶來的破壞性。還有越南人對於中國人的一些看法,前段時間由於南海仲裁的事件,導致越南人十分厭惡中國人。網上的報道都說越南拒絕接待中國人,很不歡迎中國人來越南。這讓我對越南的印象較差,我心想:「越南人到底是不是真的那麼討厭中國人呢?」

 

憑著一顆好奇的心,我來到了越南這個國家,有時候發現在網上所看到的文章或報道並不能概括一切,只有透過自己的腳步,親身體會及感受這個地方,才能明白越南人的所感所想。所以我十分感謝「同心教育基金會(香港)」能給予我這個寶貴的機會,親身到達這兩個地方,增廣見聞、豐富自身經歷。參與是次考察活動讓我重新認識廣西,見證到廣西的高速發展,也看到與我心目中毫不一樣的越南。

除此之外,廣西是一個擁有最多少數民族聚集的省份。在這裏我能看到少數民族的和睦共融,也能看到廣西在一帶一路之下的高速發展,作為一帶一路的海陸交接點,其發展的確令人驚歎。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廣西的街道,在廣西很難在地上找到一小片垃圾,與香港相比,可稱得上是「天淵之別,有過之而無不及。」廣西的街道及地面的整潔程度確實令我難以置信。

一個地區的整潔程度不僅能體現一個地方的人民素質,也能看出中國在國力上升的同時,素質也沒有下降,這是值得驕傲的。但是我不得不讓深思的是在香港街道隨地扔垃圾的大陸遊客,為甚麼他們在自己的城市不亂拋垃圾,反而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隨地亂扔垃圾呢?這是否就是魯迅筆下中國人的劣根性?

至於越南,這個臨近中國南端的國家。在這裏,我看到的是一個歷盡戰爭洗禮的國家,一個飽受侵略的國家,但又是一個蒸蒸日上的國家。在越南的旅程當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被人拒之門外。這是我從來沒想過的事,到一個陌生的國家,被陌生的店主推出門外。

南海仲裁事件的結果引發當地人對中國的不滿,因此拒絕售賣商品給中國遊客。他們對國家有強烈的歸屬感,亦對國民身份有深切認同,他們寧願自己收入少一些,也謝絕中國客人進店購物。讓我察覺到越南人那份強烈的民族主義精神令我十分敬佩。

但是,越南的旅遊及經濟活動過於政治化的時候,我個人認為強烈的民族主義精神就如同一塊絆腳石,或多或少也會對越南長遠的經濟發展構成負面影響。倘若民眾採取一些偏激或不友善的排華行為,不但影響越南本土的旅遊收益外,更會影響其國家的國際印象,對提升國家國力、改善經濟民生、緩解中越兩國的緊張局面毫無幫助,最終得不償失。

整體來說,越南的旅程除了有一個小小不太好的經歷外,整體讓人感覺都是不錯的。見到一個曾經被殖民過的國家慢慢開始變得強大,或許是和中國一樣是社會主義的國家吧,有一種看到中國初期改革開放的影子。

最後,是次「2016『一生一師』廣西越南同心遊」的考察之旅順利完成。五日四夜的經歷確實令我百感交雜,當中的點點滴滴現時也歷歷在目。歡喜的是從廣西這個地方看到了中國正在漸漸強大起來,作為中國人的自己也感到自豪。不快的是在越南時購物所遇到的拒之門外事件,令我感到十分無奈。不論怎樣,是次考察很高興能到達這兩處不同的地方,經歷不同的體驗,度過了一個既難忘又充實的五日四夜,在此再次衷心感謝同心教育基金會,希望日後有機會再次參與同類的考察活動──「香港情、中國心、世界觀。」

孔聖堂中學 陳慶成老師 羅葦林同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