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嘆

百年一嘆

我向來相信,歲月與遺忘比軍刀與瘧疾更無情。軍刀戮殺眾生,歲月摧毀記憶。

墓園,位處法國北部的諾萊特,鄰近英倫海峽,由英聯邦戰爭公墓委員會管理。在那一橫一列、一式一樣的墓裏,安葬着884名一戰華工。他們,遠赴重洋,奔向一片陌生的土地,死在侵略者的野心下,死在卑劣的人性下。

墓碑上刻有華工的籍貫、姓名、編號、逝世日與「雖死猶生」、「流芳百世」等字,以寥寥數字概括他們的一生。但請別忘記,這不是裝潢,而是生命。在那數月、數年間,他們丟下一切,家庭、情感、尊嚴……但他們又何曾想過,再也沒有下班的時候,再也沒有回家的機會?

.21 1

蒼天在上,黃土在下,他們永埋黃土裏……

死難者中,大多為風華正茂的東北大漢,他們有活著的權利,有青春,有未來。也許,當他們看見同袍鮮血飛濺,已來不及恐懼與流淚;也許,當他們發現自己血流如注,已來不及掛念與悔恨。他們倒下,但浩氣長存。

落花如夢,往事成煙。轉眼間,已是一個世紀的蒼茫,園裏英靈想必早已習慣了孤寂,但若他們泉下有知,看到那墓園、那鮮花、那嫰草,也定吿欣慰。至少,有人仍記掛他們。

據說,每年清明仍有大批華工後人前來祭奠、追思,回想當日的人和事。也有不少學者去研究一戰華工的血淚史,嘗試重構那個時代的記憶。然而,歷史是屬於所有人的,研讀歷史的責任並不應只由學者一力承擔。在某些國家,歷史是個全民活動,家有家史、街有街史、村有村史,甚至在英倫等地,每個墓園都會有個歷史學會在做研究,為回憶作注。他們多半是業餘歷史愛好者,談不上是甚麼大專家大學者,但他們同樣忠於事實,有耐心、有熱誠,為自己生活圈中的事與物作記錄保存,藉此慎終追遠,又或啟迪後人。歷史本應扎根社會,接觸民間,由下而上,由民間自主發動而成,人人都該參與,而非單一的敍述,只容許一對眼睛觀察,一張嘴巴說話,一個腦袋思考。否則,歷史很難不是假的,會失焦,會失根,也易於遺忘。而遺忘過後迎來的往往是災難,往往是一個世代的犧牲。常言道,我們研讀歷史、細味從前,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和平,培養大眾民胞物與的情懷與對別人的關懷,但這一切都須由全民參與開始。

但願他們會把永恆睡成一場短短的午夢,在夢中道盡辛酸,在異鄉遙望故鄕。

梁梓樂 香港培正中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