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四運動中看知識分子在時代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態度

從五四運動中看知識分子在時代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態度

 

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回國內,舉國譁然,隨後,5月4日,以北京大學為首的三千多名大學生在天安門集合,舉行示威遊行,以「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為口號,抗議北洋政府在和會上的懦弱行徑,並要求嚴懲賣國的官員;後來,運動更發展為全國性的三罷(罷工、罷課、罷市),最終運動成功迫使北洋政府妥協。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年來最重要的群眾性運動,它不僅反應了當時反封建反帝制的徹底,彰顯了學生乃至民眾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更刺激了社會各階層的覺醒,促進社會各方面的進步,亦推動了新文化運動,深深地影響了往後國民的思想與文化。

五四運動的成果對於近代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蔡元培、陳獨秀、胡適等知識分子對於運動的成功功不可沒;然而,他們作為時代知識分子,又在扮演著甚麼樣的角色?

五四運動的爆發其實早在日本侵華時埋下伏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借故對德國宣戰,用兵於山東;後來德軍投降,日本拒不撤兵,埋下日後山東問題的種子。1915年,袁世凱為稱帝,不顧國民反對,私自簽訂日本提出的《21條》,引起舉國憤然。再至1918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段祺瑞為借款,與日本以「欣然同意」四字簽訂《山東問題換文》,這肯定了日本在山東的非法地位,令中國在未來難以收回山東之權益。

IMG 0774e

政府喪權辱國的行為令中國陷入主權淪喪的危機當中,國人出於愛國熱忱,堅決反對把山東權益轉交給日本,決意與政府抗議,直接導致了五四運動的爆發。然而,除了山東問題,我認為五四運動的爆發更多的是源於國人的思想漸開。胡適,陳獨秀等人在民國成立後展開新文化運動,標榜「德先生」「塞先生」,批判中國舊有文化,又鼓勵國人獨立思考,敢於挑戰現存的體制和權威,不少青年學生乃至民眾受到洗滌,不再束縛於專制統治的淫威之下,敢於在政府倒行逆施時勇於發聲反抗。而五四運動,真正就是知識分子對於新思想推動的成果。

知識分子在時代中扮演著啟蒙者與推動者的角色

先談談何謂啟蒙者。此處的啟蒙並非提出高尚的價值觀或是精神,而是開發當時國人的落後昏眛的思想,帶領他們嘗試接受西方的思想,並敢於反抗迂腐的舊有理念。西方勢力的入侵打開中國緊閉的大門,隨著戰爭不斷的落敗,清政府以割讓主權苟延殘喘,西方的思想透過生活、貿易、甚至宗教逐漸滲透進中國民眾的思想之中,這是不可避免的;自由民主的西方思想縱使貼合當時人民的需要,然而,對於入侵者的思想與文化,民眾難免會產生抵觸,更遑論主動學習效仿。但無可否認的是,西方的思想文化,科學知識乃至軍事實力各方面確實要先進於當時的中國許多,倘若能取西方文化之精魄,去中華文化之糟粕,以謀進步,那是極好的。不少知識分子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中體西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以打破僵局,尋找出路,這便是啟蒙之謂。

再談何謂推動者。中國數千年來被封建專制的皇權而統治,國人乃至政府都有著其保守性。在當時,要令政府與人民學習入侵者的思想文化,加於自己的制度與生活之中,必然會遭千夫所指。知識分子明白改革的好處,可是改革必須力排眾議,絕非易事。

在五四運動中,知識分子正正扮演著這兩個角色。

以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為例,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受黎元洪之邀出任北京大學校長。當時的北大不僅管理層腐敗,更缺乏教育和發展經費,北大校長一職是眾人眼中的「三煞」位置,但是蔡元培先生依然雖千萬人吾往矣,應邀出席。蔡元培先生上任後改革北大,除舊布新。作為一個啟蒙者,他以兼容並包的理念,推動大學中思想自由發展,又推行學分制,促進文理兩科的融合,打破了學科的界線,開創了北京大學學術自由的風氣,定期成為後來中國大學的楷模。

作為推動者,蔡元培在眾人的阻攔下接下北大校長一職,並致力改革北大,廢除腐朽的教育制度,大力倡導近代民主科學的教育思想,又選用大批有先進思想和博學多才的老師和專家,如魯迅,陳獨秀等等,為當代培養出數之不盡的有識之士,並推動了文化與學術的自由。逾期探究知識分子在時代中的定位,倒不如實考知識分子的態度與責任。

IMG 0472e

五四精神中,提出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態度應該是自覺承擔。自覺是指勇於認識自身的不足,承認別人的優越,從而取長補短,得以進步。承擔是指知識份子作為社會中文化水平較高的一部分人,要承擔起改革與推動社會進步的責任。

引用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自序中的一段話:

「我堪能坦白的直陳一切,因為我心目中的祖國,內省而不疚,無愧於人。我堪能暴呈她的一切困腦紛擾,因為我未曾放棄我的希望,中國乃偉大過於她的微渺的國家,無需他們的粉飾,她將調整她自己,一如過去歷史上所昭示吾人者也。」

高興 荃灣官立中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