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全球危機處理

大國的全球危機處理

「危機」兩字變為實在,對胡混政客來說,當可藉此生事,從中取利。愈危,愈有發財、奪權的機會,並可將個人的利益推到最高峰。但對政治家來說,遇危險在前,必想方設法,以民為本,摒棄私利,敢於擔當,搜集、尊重並採納解決危機專家的意見,務求解決危機,使局面安定,團結最大的多數,將危機變作更大發展的機會。

心術與態度決定了危機的處理方法,一是將危機升溫至無法撲滅,以至滅頂之災出現,同歸於盡,攬炒無悔;另一是合力將危機化作考驗挑戰,顛簸過後,海闊天空。小社會到大國家乃至整個世界遇到危機,「解決」方法都不出這雙軌。

當今的全球,共同面對一個未來必須面對的危機,就是全球暖化、溫室效應、碳排放超標的嚴重課題。最近,G20峰會召開,各國領袖都放下所屬國家的私利,不管是已發展或發展中國家,都異口同聲,立下減排的短期、中期、長期計劃,以應對此一全球化危機。

自2015年,全球大部分國家在法國簽署《巴黎協定》,這一步十分重要。而中國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亦是碳排放最大國,已鄭重承諾,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中國淨碳排放屆時將達至零。

如是,這標誌中國邁出跨越數十載的經濟和能源結構「轉型」的重要里程碑。但要達至碳中和目標,過程是要中央政府帶領全體國民努力付出才可以。

筆者按國家過往40多年為本國人民,以及對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的政績看,這次應付全球碳排放的危機,是為己為人,是能化危為機的核心力量之一。而提出「世界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絕非假大空的政治意識形態,而是務實的治國利全球的實際行動。

大國之謂大,是對世界有大貢獻,化危為機,而並非將世界搞得愈亂愈好。從教育現場看,碳排放與大國應對危機,都是教育思考大課題,師生都得面對。

(本文曾於2021年11月2日在《星島日報》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風采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獲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及《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等書。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