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下的香港教育

大灣區下的香港教育

歷史在進行中,過去與現在永無終止的對話,這些對話,對未來起着啟迪的作用,家情國念民族愛世界觀,年年月月,綫綫相牽,書寫出一個又一個歷史故事。

2017年,國家繼「一帶一路」規劃後,再提出大灣區的發展藍圖。這對廣東省轄下的九個城市,以及直轄中央的香港及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連結成大灣區經濟發展實體。同氣連枝,假以時日,當可與日本東京灣區、美國紐約灣區的成就,相互媲美,最大目的是為整個大灣區的居民謀幸福,為國家乃至世界作出一份貢獻。

今天大灣區的涵蓋面,泛指南嶺以南的幅員廣闊之地。南嶺又稱五嶺(越城、都龐、萌渚、騎田、大庾),是長江與珠江兩大流域的分水嶺。

中國歷史長廊顯示,南嶺以南是邊陲,是隔離於黃河、長江中原文化的南蠻之地,是歷來中央官員政場失意流放之所。近代列強侵略清朝,由南方開始,沿岸城市受青睞,廣州及英殖的香港,位置顯出重要性,但從整個國家發展大局看,還未能擔當發展領銜的角色。

大灣區經濟藍圖的設定,無疑是歷史的轉捩點,中央政府早前提出的「十四五」規劃,再一次指明對大灣區發展的堅定意志。發展關鍵中的關鍵,當是教育,如何教、怎樣教、教些什麼?任何地方乃至國家對教育的重視、規劃與落實,都是興衰所在。

踏入後回歸年代,繼續要往前的香港教育,必須與大灣區同行,別無選擇且理當如是。香港多所大學已在大灣區設教授徒,中學辦校亦步亦趨,成立港人子弟學校,且頗受歡迎。究竟,未來的香港教育於生員、於教研人才,會否被淘空?

筆者以為,「打完齋不要和尚」的憂慮,前提是和尚的功德功力是否不斷進深,高僧是價值連城的,事主們都是渴求的。「十四五」規劃大綱不是清楚說明?香港要更融入大灣區,香港亦要成為國際創科中心。

確實,看整個大灣區歷史發展,香港教育各方面的積存是獨特的,「港式教育」的發祥地、中心位置還是在香港。能自強不息,努力開拓就好。很多珠角三角洲的家長們,還是愛慕子女在香港接受教育的。

(本文曾於2021年10月26日在《星島日報》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風采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獲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及《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等書。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