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開門論

防疫開門論

新冠病毒仍然在纏擾全世界,防疫抗疫已進入新常態,區情、市情、國情不同,處理方法、策略就有分別。但在盡量減低老少染疫傷亡、減低公營醫療系統失效的雙減前提下,「開門論」是全球共識的了。至於拿着籲匙怎樣開?門開的寬闊度多少?是限額進入?抑或是來者都不拒?各地政府的演繹,就大有不同。

月前,特區政府對從外地訪港及返港的人士,採取「3+4」方案,即三日酒店隔離,核酸檢測陰性者,可返家居四日觀察。其間,運用政府設定的紅、黃、藍碼作防疫區別,給予訪港、返港者有限度的自由,如暫且不能到外用膳,卻可自由工作、自由與家人相聚,可品嘗有限度自由的可貴,四天過後,陰性依然,更是海闊天空。特區政府防疫這道門,略為打開,香港人及八方來客,同樣歡迎,十分受落,不少生意往來的障礙、家人相聚的阻滯,都得到紓緩,看到前路,受惠「三色方案」,已到港的,是微笑點頭,計畫返港的,多添自由的盼望。

近日,教育局幫助在港北上升學的大學生,運用內地設定的「人文關懷通道」彈性,提速提效,讓學生盡量能趕及開學,這也是打開側門的好方法。九月了,另一角落,困在深圳等地的港人子女,回港返校的「人文關懷通道」究竟何時設立,疫情三年,一年有三百六十五日,屈指一算,不少仍困在內地的,本應返港就讀的港人子弟,已有逾千日有校歸不得了,在這段時間,一個一個嚮往港式教學的家長們,無奈地為同樣想返港就讀的子女,在學校開學日前辦理在港的退學手續,情何以堪。

從教育現場看,「人文關懷通道」對居於深圳而在港就讀的中、小、幼學生而言,着實更有逼切需要,大學生北上能開通道,南下那道窄窄的、點到點直通的關懷之門,對已坐困一千多日的、年紀更輕的學童來說,有校可入、有師可敬、有同學可親,是何等殷切,期望兩地拿門匙的,能合力為他們打開。

(本文曾於2022年9月6日在《星島日報》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風采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獲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及《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等書。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