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憑試放榜又一年。明日不黃花,應屆中六考生憑着成績,對號入座,或升讀本港與內地大學,或負笈海外,或因成績未達標,背着中學6年的所知所學,各走人生路,果真路漫修遠、上下求索。
今天的中學文憑試,是承繼舊制5年中學會考,以及中六、中七的高級程度會考而來,科目增設不多,考試呈現獨特的本質亦沒有多大改變。各科都是採用繁多深澀的試題,考生平日要埋首苦讀,臨場考試要懂得「執生」,才有機會脫穎而出,有幸站上「星星」舞台,轉入「神科」學系,甚至科科「獨佔星頭」,成為媒體每年都要捕捉、追捧的考試狀元。
能製造科科星斗滿天飛的新科狀元,考試龍鳳,確實非比尋常,6年情商智商體商的綜合磨練,一點也不容易,值得稱讚。年年由媒體高調且大篇幅報道的「狀元」新聞,就予香港主流中學鋪塾了學校教育的主流價值。狀元以學校為傲,學校亦以狀元為榮,歲月無聲,考試成績有價,香港教育考試主流價值,已有力地鑄刻在學校各持份者的心腸肺腑之上。
友人的兒子,考獲6科(包括4個核心科)達標有餘的25分,能入讀政府資助八大院校,甚至三大某些學系都可以的了。但該學生就是悶悶不樂,儘管友人都力讚在文憑試能拿25分,且中英數通全都在達標以上,成績無愧也無憾的了。而友人的兒子不滿意,「考試失手」還是自言自語了好整天。
考試文化、應試風尚,仍是香港教育的主打,是科創、文化交流中心,人才培育的支撐點,而到今天,香港中學文憑試仍以深度難度稱著,因而受國際高度認可而自詡。但是,一試功成,狀元之後,考試指揮棒之下,究竟又在全面普及的香港教育體系內,創造了多少抬不起頭的「失敗者」,扭曲了多少中學,乃至小學的全人教育文化?
朋友兒子不容易取得的25分,因不能進入本港大學的心儀學系,現已籌劃到英國或澳洲,從教育前線看,香港又溜走了一個品學都很不錯的學生。
(本文曾於2022年7月26日在《星島日報》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風采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獲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及《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等書。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