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教育解困

後疫情時代的教育解困

2021至2022學年,全港學校的學期終結,大概都定於8月中旬。疫情3年斯磨,對校長、師生乃至家長們,多元考驗與歷練,轉瞬又3年。新舊特首今日換班。屬於林鄭特首領導的幾個「學年」亦走進學期終結。特區回歸第2個25年,行將啟動。李家超先生掌政的第一個新學年同時開始。

教育的特性有多面的演繹,數之不盡,話語無窮。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要「傳承創新,要繼往開來,是人類社會往前發展的希望所在,必須全面得到重視,並要付出具體行動」,相信,如斯理念、善執,所有教學專業同工並無異議。

林鄭特首的5個學年,就教育投資來說,是歷屆特首之冠,舉其大者,包括教師全學位化、增加中小學班師比資源、對有特殊教育的學生給予專人跟進(即SENCO)、全港學校駐校社工多添一人(即一所學校有兩位社工),以及學校各類的額外撥款大量增添,包括資訊科技津貼、改善STEM設施、國民教育、中史科支援、全方位學習、閱讀計畫等。無疑,5個學年下來,是「億億」計算了。

「從以學生為本、教學專業角度衡量,學校各持份者應有切身感受,是值得稱讚林鄭特首的,教師全學位化,是彰顯尊師重教的政風。教育同工應以自強不息作回應,毋負學生,毋負時代。而社工朋友應要日新又新,加強自身的專業要求,特別要更了解並掌握學校文化,讓兩套社工及學校輔導支援系統融和合一,更有利學生成長。」筆者接受電台訪問說了這些話。

新的學年快將開始,新特首對教育的支持,相信必定一樣全力支持。但方法如何,着力點在哪裏,成效怎樣?還看今朝。李先生以結果為目標自我期許,不騖高,不騖遠,目標一個一個達成,問題一個個去解決,相信是李先生的作風。

如是,筆者鄭重提出,盡快爭取先「閉環」通關,讓已滯留內地3年的數萬名港人子弟,能在新學年返回香港中、小乃至幼稚園學校,上彌足珍貴的實體課,這是香港學校逾百萬名持份者的秋天美好願望。已整整3個學年了,那數萬名有校返不得的港人子弟,學力流失,人際成長機會溜走,如何補遺?後疫情年代的教育怎樣走出困局,是李先生又一「以結果為目標」的考驗。

(本文曾於2022年6月28日在《星島日報》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風采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獲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及《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等書。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