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萬元怎樣用

1萬元怎樣用

人算不如病毒算,疫情侵害困擾幾乎整個世界,人類彼此同遭威脅,不管病毒如何多變,終究就是病毒,但各地政府採用的醫療手段、援助居民的方法都不一樣。

兩年多以來,香港連續被5波疫情衝擊。早前,財政司司長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針對疫情對社會各階層的衝擊,再動以億計預算,施以援助。心思意念,行動實踐,原意當是與民共渡時艱,值得支持、讚賞並鼓勵。

意想不到疫情蔓延兩年多,各行各業都受到很大影響,特別是依靠人流、人氣、消費力量凝聚的行業,如大小食肆、商場、酒樓、酒店、健身院、按摩中心、交通運輸,自負盈虧,服務學童及家長,而與教育相關的補習社、私營幼稚園、學習中心等,疫情愈長,上述機構的營運愈是艱難,需要特別的財政到位支援愈大。

否則,只剩下4個字,那就是「關門大吉」。一店關,就有一店的員工隨即走入失業待業行列。究竟,預算案的預算支出,對重災行業能發揮的助力如何,要再後話、再觀後勢發展。

另一邊廂,因着第5波疫情,預算案向領有香港身分證的18歲或以上人士,派發1萬大元電子消費券,如此派發,當「惠及」500萬人或以上,而就此,實質的官方公布預留款額是664億之巨。無疑,這對宏觀經濟及促進消費而言,有其刺激作用。但整個預算案的總體支出,對現時亟待救援、阻截倒閉的相關重災行業來說,幫助多少?畢竟,預算案預留金額是固定的,不能愈派愈有。

得錢有所用是否普遍?

筆者與一位大學2年級生用WhatsApp談及,如何使用這突然其來的1萬元電子消費券:「先請父母食一餐飯,以表父母養育之恩;然後花1/3來買書,充實自己;1/3購買相關防疫用品;若再有剩餘,或可購買一些家庭電器。」品學都長進的年輕朋友,認真地如此回覆筆者。

從教育現場看,能如此活用這1萬元電子消費券,顧己及人,得錢有所用,甚具價值與意義。對政府來說,當是派得其所了。但獅子山下實情是否如此普遍?是次預算案對亟待解燃眉急、瀕臨倒閉的行業,能增加的「救亡」支援又有多少?或許,政府嘗試做個調查,預算案派錢會派得更踏實。

(本文曾於2022年3月1日在《星島日報》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何漢權

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風采中學校董,香港大學中史碩士同學會會長。長期關注學生成長、家庭教育、教育政策、教學專業及國史等課題,獲大專院校及中小學邀請擔任講者。現為《信報》及《星島日報》教育專欄作者。香港電台節目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海華基金師鐸獎評審委員、第一屆至第四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教育界)等。近著有《有教無懼》、《驕陽引路》及《是一場春風化雨》、《教育茶餐廳》等書。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