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古都:如今人們只記得「茶點王」

「短命」古都:如今人們只記得「茶點王」

 七大古都以外的都城

肇慶,古稱端州,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置端州,是一座超過1500年歷史的名城。這個古代都城更曾是南明皇帝永曆帝的都城。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帶兵攻陷北京,崇禎帝於媒山上吊,明朝滅亡。其後清兵入關,明室諸王先後在南方擁立多個皇帝,最後的就是在肇慶登基的永曆帝。南明成立雖不足20年(有說40年),但卻留下了南明皇宮,今仍位於肇慶城中路的麗譙樓,成為肇慶市重要旅遊景點。遊人在品嘗裹蒸粽之餘,亦可登上麗譙樓,緬懷南明的歷史。

較黃金還名貴的名硯

端州最著名的莫過於端硯。硯與筆、墨、紙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古代書寫用毛筆和墨汁, 硯就是用於研墨(即磨墨)、盛放磨好的墨汁的工具。端硯出名是由於質量佳,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與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山西澄泥硯齊名。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端硯不但美觀,而且能「發墨」研出之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經過千多年的開採,至今絕大多數硯坑已枯竭,所以上乘的品種,如老坑、麻子坑、宋坑等非常名貴,動輒過百萬港幣。2010年,一次拍賣會中,「吳昌碩銘、沈石友銘石破天驚端硯」的成交價竟高達235.2萬人民幣,較黃金還貴呢!

警惡懲奸包青天

包拯,人稱包公,辦案無私,所以又稱包青天,是北宋名臣。包青天警惡懲奸的故事可謂家傳戶曉。「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歌詞也這樣說,包公故事不是發生在河南開封府嗎?為何會蟬過別枝跑了去1500公里外的肇慶?原來包公在42歲時曾任端州知州,如上文所說,端州即今天的肇慶,而知州類似現在的書記、市長吧,可說是肇慶的第一把手。包公在端州只短短幾年,留下的事蹟卻不少。如在七星岩內有500多幅摩崖石刻,其中有一塊宋代的石刻,雖然篇幅很小,只30多字,據說是出於包公的真跡。而星岩書院,則是包公在端州建立的第一座書院。其餘的包公井、宋代老城牆等等古跡均傳說成於包拯。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

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

這是包拯書於當年府衙中央大廳牆壁上的明志詩《書端州君齋壁》。包拯一生清廉,鐵面無私,深得百姓愛戴。傳說包拯離任時,老百姓把糯米、綠豆、豬肉,製作了一種形狀好像鐵拳的食物,讓包拯帶著路上吃,這就是裹蒸棕的來源了。是耶非耶?也不必深究,重要的是透過包公的故事,提高年青人對肇慶的認識,感情自能慢慢滋生。

位於廣東省西部的肇慶市,也是大灣區城市之一與香港距離說遠也不怎樣遠,只200多公里距離。若從尖沙咀開車出發,不用3小時可到肇慶市中心。肇慶位處交通要塞,交通非常發達,有所謂「一條城軌、一條普鐵、兩條高鐵、七條高速、一條黃金水道」。香港前往除自駕外,有直通巴士,直通火車、高鐵、甚至有快船,最短1.5小時;最長4小時直通香港。

作者簡介:

邱國光
英國布理斯托大學博士,主修教育行政及語言教育。國史教育中心(香港)行政總監、「中華歷史文化獎勵基金」總幹事、「同心教育基金會(香港)」學術顧問、灼見名家專欄作家及「香港東坡詩社」副會長。研究興趣包括教育政策及管理、香港教育史、語言規劃、英語教學等。最近著作及編著作品包括:《香港青年政策何去何從》、《人間天堂-毛里求斯服務研習之旅》、《風采心·情·志—風采十五周年的故事》、同心一生一師系列《廣西越南篇》及《廣西越南續篇》、《校長也上課》等書。

(此為刪節本,原文載於2021年12月15日灼見名家教育專欄。)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