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學童自殺?

如何預防學童自殺?

本學年開學不足一個月,又傳來學童自殺消息!這次輕生的竟是8歲的小學生!腦海縈繞着的是同情、惋惜、悲哀,或許更多的是不解……

國際防止自殺協會把每年的9月10日訂定為「世界防止自殺日」,目的在提升全球各地對防止自殺的關注。

2021年世界防止自殺日,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公布了香港的最新自殺數據。其中標準化自殺率估測為9.1(即每10萬人有9.1人自殺),是近10年的新低;唯15歲或以下青少年,即仍在求學階段的學童,自殺率由2019年的0.7,升至2020年的1.3,即每10萬人有1.3人自殺,升幅近一倍!

青少年朝氣勃勃,是社會明日棟樑,走上不歸路,真是人間悲劇!

是政府的錯嗎?

香港近年社會躁動,人心不穩,任何社會事件出現,矛頭均直指政府。一個理想的現代政府,政權是來自人民,社會是由全人民所擁有;所以從理論上看,政府自是每一宗社會大事的最後負責對象。

但落實至操作層面,政府對學童自殺個案有積極回應嗎?有完善的應對措施嗎?先看看數據。就教育局資料顯示,過去30多年,中、小學生的自殺個案數字持續下降,小學生自殺個案的減幅尤其明顯,由1990年代的37宗減至2000年代的16宗;而2011至2021年當下只有7宗。

中小學生自殺個案持續減少與政府主動的回應可能有關係。近幾年,面對不同持份者對學童自殺政府回應不足的詰難,政府確實做了不少事情。如2016年,因應2015-2016學年學童自殺案有上升趨勢,政府果斷地在3月成立了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由21名社會不同界別的人士組成,包括:大學教授、公共衞生專家、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社工、教師、校長、家長、大學生代表和政府人員。

傳媒有責任嗎?

學童自殺率上升與傳媒的廣泛報道往往有直接的關係。總的來說,傳媒以負責任的態度報道自殺,向大眾灌輸有關自殺風險的訊息,並提倡以正面的態度應對問題,將大大有助減低自殺傳染性所造成的傷害和帶來的風險。世衛報告、學者的研究多支持這論述。香港的傳媒,包括紙媒及網媒,在報道學童自殺案也算愈來愈克制及低調;煽情、妄下判語的報道也開始少見於標題。

但這只是指傳統的傳媒,需知現在青少年接觸更多的是不同的社交媒體、網上電影、遊戲。這類網上娛樂對青少年的影響更深、更廣。

如早幾年,美國Netflix系列電視劇《13個理由》(13 Reasons Why,又譯為《漢娜的遺言》)追蹤17歲的漢娜(Hannah Baker)留下給同齡人的錄音文件,闡述了她選擇自殺的原因。這種戲劇表達手法,無疑把自殺者光榮化、英雄化、浪漫化、淒美化。又例如前陣子流行的網上電子遊戲「藍鯨遊戲」(Blue Whale Challenge),更被指鼓勵參與者自殺,造成人心惶惶。

政府似乎有必要對新的傳媒訂立新的遊戲規則。

學童自殺與其他的社會問題無異:成因複雜,難有簡單解決辦法。可幸近年政府及社會大眾對這問題已有共識,學童自殺個案一宗都嫌多,政府及民間組織已牽頭推出不少對應措施,現在需要的是持之有限並深化及不時檢討成效。正如西諺所言:”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學童自殺的命題是沉重的,但卻不會是無望解決。

(本文曾發表在2019年10月15日灼見名家教育專欄。)

作者簡介:

邱國光
英國布理斯托大學博士,主修教育行政及語言教育。國史教育中心(香港)行政總監、「中華歷史文化獎勵基金」總幹事、「同心教育基金會(香港)」學術顧問、灼見名家專欄作家及「香港東坡詩社」副會長。研究興趣包括教育政策及管理、香港教育史、語言規劃、英語教學等。最近著作及編著作品包括:《香港青年政策何去何從》、《人間天堂-毛里求斯服務研習之旅》、《風采心·情·志—風采十五周年的故事》、同心一生一師系列《廣西越南篇》及《廣西越南續篇》、《校長也上課》等書。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