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靈鳯、讀書隨筆、香港史料(三)

葉靈鳯、讀書隨筆、香港史料(三)

5.《中國:〈泰晤士報〉在一八五七年至五八年間來自中國的特別通信》 -- China: being "The Times" special correspondence from China in the years 1857-58(1859)(註1)

China being The Times

這本文集是把當時《泰晤士報》的海外特派員G.W. Cooke(1814-1865)的報導匯集而成。Cooke一直跟隨着英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的行動,先是在香港,後來和英軍一起北移。當英國人把自稱「海上蘇武」的兩廣總督葉明琛俘虜送去印度囚禁時,Cooke和他同船,後來還去採訪了他。這些紀錄都被收在此書之中。因此就資料的重要性而論,這本通信集是非常豐富的,而且都是在中國較少有記載的。

跟以上所介紹過的作者不同,Cooke在中國和香港逗留過的時間不是很長,對中國文化的認識絕對比不上以上的幾位作者,且來看看他的一段報導:

「說到牲畜方面,我對聳立在我窗外的高山上,從不曾見過有一隻牲畜山上吃草⋯⋯有時候(香港)島上可以見一隻水牛,可是牠大都是在走向殺牛房的途中。但我從不曾見過一隻母牛,然而這兒也有牛奶。不過這種牛奶,吃的人少,見了打寒顫的人多。」(註2)

單從這一段的敍述便可以知道Cooke對中國文化毫無認識,他還以為香港既然是一個農村社會,就應該像他的故鄉一樣,畜牧業乃是主要的生活作業。葉靈鳯是這樣批評這書的:

「科克(Cooke)筆下關於當時香港和中國人生活習慣的報導,我們現在讀起來,自然不難辨別,哪些是真實,哪些是他筆下的誇張。但是作為在第二次鴉戰爭中一個外國記者親歷其境的通信報導,尤其是關於廣州、香港和葉名琛被俘的生活情形,是值得一讀的。」(註3)

6.《香港的序曲》-- Prelude to Hong Kong (1966)(註4)

Prelude to Hong Kong

《香港的序曲》主要寫的並不是香港本身,而是導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那些歷史事件。書的前面11章都是有關英國在與中國貿易中所遇到的矛盾,販售鴉片時的衝突,到最後訴之於船堅砲利,以武力解決問題的經過。Coates運用了當時的一些歷史文獻,詳細分析了當時的主要人物,例如義律和英國各方利益的矛盾。對義律這個鴉片戰爭中的主要人物,書中更有個別的敘述。

據Coates的硏究,義律在中國手中奪取了香港之後,反而受到英國商人埋怨。當時的外交部主管Palmerston(後來的英國首相)對義律亦極之不滿意,最後義律被迫離開他花盡心思才得到的香港,黯然回國。

《香港的序曲》中還提及到澳門和澳門的葡萄牙人在鴉片戰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Coates認為,最初英國人能夠進入廣州去進行貿易,是得到澳門的葡萄牙人的幫助,亦因此澳門成為了英國商人一個暫時的立腳點。到了滿清政府嚴令禁煙時,澳門的葡萄牙人也不敢再提供協助,甚至婉拒義律的聯防建議。

Coates是典型的英式公務員,政府委派他到那個部門他便往那部門去。在香港時,他雖然身為特委裁判官,但對當時香港政府的雙重標準很是不滿。後來要求轉往英國的另一個殖民地馬來亞去 (註5)。那時候馬來西亞仍未成立,日後Coates當上了英國駐馬來西亞高級專員首席秘書。40歲那年,他離開他的公務員生涯,專心從事各個殖民地歷史硏究。除了有關香港和澳門的著作之外,他還有一本關於菲律賓獨立運動英雄Jose Rizal的書,更是他的心血結晶(註6) ,受到硏究菲律賓歷史學者的重視。 Coates 於1997年3月16日在葡萄牙里斯本過身,《南華早報》分別在同月18號和26號刊出了悼念他的文章(註7) 。

Coates著有一本十分有趣的自傳:Myself a mandarin : memoirs of a special magistrate。葉靈鳯把書名翻譯成《洋大人》(註8)。在此書的最後一頁Coates如此寫道:

「作為一個西方人......甚至就整個西方而言......如果相信有任何方法可能影響中國的話,這只是空想而已。當一個西方人來到中國之後,不管他的地位有多高,他的個人影響力有多大,他所能做到的就好像把一小撮鹽加進大海之中。中國就好像大海一樣,是強韌而不可改變的東西」(大意)(註9)

我相信只有曾經認真學習過和主動去認識過不同文化的人,才會有這種想法。不單只是對中國文化而言,對地球上任何一種文化,我們也應該抱有這種態度。

註1:G.W. Cooke (1859). China: being "The Times" special correspondence from China in the years 1857-58. Routledge, Warne & Routledge. 見《讀書隨筆》3 冊,頁85,《十九世紀〈泰晤士報〉的香港通信》。香港大學圖書館有藏(對外公開電子書)。

註2:葉靈鳯《讀書隨筆》3 冊,頁87。葉靈鳯譯文。

註3:葉靈鳯《讀書隨筆》3 冊,頁88。

註4:A. Coates (1966). Prelude to Hong Kong. Routledge & K.Paul. 見《讀書隨筆》3 冊,頁73,《香港的序曲》。香港大學圖書館有藏

註5:另一說法是Coates的上司對他的性取向十分歧視,導致兩人關係緊張。Coates終生未娶。

註6:A. Coates (1968). Rizal: Philippine Nationalist and Marty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香港大學圖書館有藏

註7:South China Morning Post,18-3-1997, Colonial chronicler Austin Coates dies;29-3-1997, Much-loved Asian chronicler leaves a colourful legacy

註8: A. Coates (1968). Myself a mandarin : memoirs of a special magistrat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香港大學圖書館有藏

註9:原文:"For a Westerner - or for the West - to believe it is possible in any way to influence China is chimerical. When a Westerner comes to China, no matter how high his rank or how great his influence all that he can achieve - all that he will ever achieve - is to add a grain of salt to sea-water since China, like the sea, is adamantine and of unchanging substance."--pp.249。

 

作者:張永亮博士        旅居澳洲華人

葉靈鳯、讀書隨筆、香港史料系列之三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