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尺牘(些處指私人書信],可以提供給我們一些十分真實的歷史資料。大,可以見一個時代的社會風尚、人情世態; 小,可以見一個人的思想、性格,以及在正史中不易了解到的細微方面[1)。如果說尺牘是一部私人生活史,宋人尺牘內容之豐、牽涉面之廣無逾蘇軾[2]。
《蘇軾文集》[3](下稱《文集》)把蘇軾的私人信件分為兩大類:「書」和「尺牘」。這種二分法是相對而言的。一般來說「書」是比較完整詳盡,謀篇布局經過深思熟慮 ,意有所指。例如《黃州上文潞公書》,《與章子厚參政書》,《與謝民師推官書》等等,全都是正經兮兮的。《文集》中只收入40封這樣的信件,「尺牘」卻有一千多封。後者多是閒話家常,信筆而書,隨性即興,有些更是調皮幽默的。
蘇軾曾說:「此心安處是吾鄉」[4]。心安之處不是一個特定的地方,而是一種感悟,一種精神境界。旅居海外,工餘之時,夜裏漫讀蘇軾的私人信札,隨手記下了一些有趣的小片段,拼成以下幾篇小文,與各位分享一下東坡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心境[5]。
除了本篇引言之外,這一輯文章共有八篇:
- 第一篇《東坡風格》,談談蘇軾信札的特色,從他常用的起首語,疊詞,疊字,到寫信時的心情狀態的表述,東坡也是自成一格的。
- 第二篇《閑事閒談》,在蘇軾尺牘中,他經常會與親友談到的事情其實也不是甚麼重大議題,但從中可以看到蘇軾如何面對日常瑣事。
- 第三篇《養生去病》,困擾蘇軾一生的病痛可不少,究竟這此疾病給他帶來怎麼樣的苦惱?我們亦會看看東坡的醫藥知識和他的養生之道。
- 第四篇《衆星拱月》,嘗試從蘇軾的信札去了解一下他是如何跟朋友互動的。為何有那麼多人願意冒險與他維持長久的友誼?
- 第五篇《不離不棄》,是第四篇的𨒂續,集中介紹蘇軾如何盡力,盡心幫助朋友,互通聲氣,互相支持。
- 第六篇《千言萬語(上下篇)》,之前各篇文章都是從蘇軾的書信中去了解他的人際關係,今篇集中看看蘇軾和幾個收信最多的朋友的故事。
- 第七篇《朝中暗湧(上下篇)》,我們會透過蘇軾的尺讀文本,看看從熙寧年間開始的政治鬧爭中,蘇軾的遭遇和思想路向是怎樣的。
- 第八篇《此心安處》,從東坡信札中,可以看到他漸次提升的人生態度,更可以看到他如何積極地讓自己安心於天地之間。
首先,我們從量的方面來了解一下東坡的信札特色,同時一探他的朋友圈子。
《文集》一共收入了1584 封尺牘,分別寫給396 人。當然,這不會是蘇軾送出過的全部信札。有的散佚了,有的被束意毀掉了。即使不是全部,但是能夠保留一千多封,真的不易。這要多得蘇軾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6]。不少帖書也會收入他的書信作為習字範本,《西樓帖》(亦作《西樓蘇帖》)就是其中一例,《文集》的校堪工作,也參考了《西樓帖》的真跡拓本。
蘇軾寫給家族中人的書信,存世的只有56 封,收信人只有20個[7]。而他給方外朋友的書信,就有141封。事實上,蘇軾不管是被貶時,外調時,或是在朝顯貴時,也與佛道中人聯絡,從不間斷。
無法稽考身份的收信人有61人。在《文集》中只用「與人」、「與友人」、「與某官員」等標題。這些信件的數目不多。雖然如此,這些給無名氏的信件卻藏有一些重要線索,從中可以牽引出一些東坡的人際關係。例如,在「姓名不詳者」之中,收信最多的某知縣(總共10 封),蘇軾給他的信是十分簡短的,內容只是一般寒喧,答謝對方的禮物等等[8]。原來,這位知縣是東坡兒子的上司。儘管當時蘇軾在朝中身居要位,但他並没有擺甚麼架子,反而客客氣氣的感謝對方照顧兒子。而在《黃州與人五首》中,東坡對這位姓名不詳的朋友就更是推心置腹,傾訴自己害伯捲入政治漩渦中的煩惱[9]。
在蘇軾各個人生階段中,被貶時期書信寫得最勤(詩詞也是)。在黃州,惠州就合共有515封。在天涯海角的儋州(海南島)時只有52封 。當他獲赦回到中土,書信數目便立即增加。保留下來的書信中,以寫給程之才(正輔)和滕元發(達道)的最多,合共有148封,差不多佔總數的10%。程之才是東坡的姐夫,兩人曾因蘇姊姊之死而疏離;滕元發是朝中前輩,性格跟東坡相近,是忘年之交。
在千多封的信札中,只有四封是寫給女性的[10],這與當時的禮節有關。蘇軾給好友的信,也會問候對方女眷的近況,亦會報告一下自己家中婦女們的生活。除非是甚麼特別情況,否則很少會直接寫信給朋友家中女眷的。
有一個人,那怕是千山萬水,天各一方,東坡跟他一直維持通信。這個人當然是東坡念茲在茲的弟弟子由。正如前面所說,東坡和親族的書信,保留下來的不多,給子由的信也只有16 封。反觀,兩人唱和的詩,卻有二百多首[11]。對於他們兄弟倆來說,寫詩作詞更能表達自己的思念情懷。不過,對於朝中大事,他們兄弟倆不會不談談自己的看法吧?我猜他們或他們的後人,可能銷毁了部分信札,以免被政敵利用來攻擊自己,所以保存下來的才會這麼少。
以下簡表是根據《蘇軾文集》的資料所進行的時期分類,凡是寫作時間未能確定的,皆列入「時期不詳」一欄。
注釋
東坡信札隨筆之一
作者:張永亮博士 旅居澳洲華人
圖片設計:華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