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忠直宦官系列】總結:明代宦官並非清一色亂臣賊子

【明代忠直宦官系列】總結:明代宦官並非清一色亂臣賊子

明代宦官在明亡以後的形象,大多被明代遺民以及清修明書所塑造,目的在於為故國尋找滅亡原因、為皇清勝朝尋找治國之道。清代大儒張廷玉曾主修《明史》曾指:「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更稱:「奄宦之禍,歷漢、唐、宋而相尋無已,然未有若有明之為烈也。」就令後人對明代宦官的成見相當之深,但是事實告訴我們,宦官的身份並不是「亂臣賊子」的代名詞,他們作為一個侍奉皇帝的群體,當中亦有忠有奸,不能一概而論。過去一個月的明代宦官專欄就說明了這個事實。

從懷恩的個案研究可見,宦官中也有一些賢者。即使懷恩高踞司禮監太監之位,也盡心為憲宗效力,未見有謀取私利的行為。何偉幟指出,在各樣歷史記載之中,為惡的宦官總比為善者多。這源於歷史的撰作人大多是卑視宦官的士人。他們透過刻意描寫為禍甚深的宦官,突顯出士大夫的正義性,往往忽略了那些安分守己的宦官,對朝政所起的正面作用。加上,亡清遺老在國破家亡的情意結下,他們所著的《明史》無可避免地會鞭撻宦官的所作所為。

因此,對宦官懷恩的研究有助學界重新審視明代宦官的定位,重塑明代賢宦的生平大事和貢獻。雖然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1368—1398在位)曾經提到:「諸司毋與內官監文移往來……為政者必先謹內外之防,絕黨比之私……」 但是,歷史發展往往超出想像之中。

由過去專欄文章所能見,懷恩正正是憑著「內外交通」得以輔助憲宗施政,而非禍亂朝政。衛建林提到:「太監懷恩也是個正人,他對宮裡的內監也管得很嚴,更增強了這種形勢。然而一些劣跡頗著的宦官也仍舊難免。」 雖然懷恩作為高踞司禮監太監,對於憲宗一朝的政局有一定正面作用,但是論者不宜高估,認為他有扭轉乾坤之力。始終宦官也只是皇帝家臣,正如學者所言中,其權力之大小可謂取決於皇帝的喜惡。儘管懷恩得到憲宗寵信而獲重用,這並不代表憲宗只寵信懷恩一人。正如蔡石山提到,「臭名遠播」的汪直同懷恩身處同一時空,是一個「相當有趣的現象」。 換個角度,或者所謂明代宦官為禍匪淺,「權宦」此起彼落,反過來證明了明代皇權得以無限延伸,極具靈活性的一面。

參考書目:

  1. Tsai, Shih-Shan Henry, The Eunuchs in the Ming Dynast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6).
  2. 何偉幟:《明初的宦官政治》(香港:網上電子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3. 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4. 衛建林:《明代宦官政治》(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作者:張瑋宗,香港大學文學院本科生,主修中國歷史及文化。現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圖:明末大儒黃宗羲像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