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的乙卯兔年: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袁世凱的乙卯兔年: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癸卯兔年,先祝各位新春大吉,鴻圖大展,事事順利,步步高陞!先前諸位同仁在文章中談及於兔年出生的歷史名人,當中不乏帝王將領。而是次為大家介紹的,亦是一位風雲人物,就是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清末民初名將-袁世凱。與前述幾位歷史名人不同的是,袁氏並非於兔年出生,但他亦與兔年有着不解之緣;在他的乙卯兔年發生了兩件大事,對中國及後的發展影響深遠。

時間回到西曆1915年,乙卯兔年,亦是民國四年。袁世凱經歷過清末亂局,當過臨時大總統,鎮壓二次革命,現已是中華民國正式大總統。看似順遂,但這個兔年對袁世凱而言,卻是挑戰重重。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經已爆發,日本因英日同盟之故,加入英、法、俄等國所組成的協約國,向同盟國德國宣戰,更出兵侵佔德國所控制的山東膠澳地區及膠濟鐵路。縱使中方兩次要求日方撤兵,仍未獲日方理會。

未幾,在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與袁世凱密談提出了二十一條要求,當中要求給予日本於山東、南滿洲、以及內蒙古東部的控制權,另外中國政府須在政治、財政和軍事方面須聘用日本人作顧問,從日本採辦軍械等。「二十一條」之苛刻,將令中國喪失沿海領土的主權,無疑使中國成為日本的附屬國。對此喪權辱國的要求,袁氏及其北洋政府選擇一方面與日本談判,一方面向外界洩露條約內容,希望尋求英美等大國的外交支援,抗衡日本。

談判期間,中方堅持己見,盡可能抵制日方的要求,尤其是對要求聘用日本人顧問及確保日本在華築路採礦權等的第五號要求寸步不讓。多次談判不果,日方惱羞成怒,於5月7日發出最後通牒,限令中方於5月9日前答覆,更向山東等地增兵,意圖以武力逼使中國屈服,否則將大戰一場。在日本的最後通牒下,袁世凱被迫於5月9日派外交總長陸徵祥及次長曹汝霖簽署,接受二十一條部分條款,史稱「五九國恥」。這次接受了「二十一條」條款,令日本獲得在山東地區的特權,導致4年後在巴黎和會上,出現對於日本應否歸還在華特權的激烈爭論,亦促使五四運動的發生,為中國近代學生運動,以及自由民主精神浪潮之始。

雖然如此,但袁世凱本人對「二十一條」可是心不甘情不願,無法接受在自己治下中國被迫接受他國的苛索。他更親自將5月9日定為「國恥日」,「本臥薪嘗膽之精神,做奮發有為之事業」,「舉凡軍事、政治、外交、財政,力求刷新,預定計劃,定年限,下決心,群策群力,期達目的」,希望日後國家富強,能夠一雪前恥。

經此一役,袁氏雖未成國家英雄,但堅拒到底,亦算為國鞠躬盡瘁。但他之後執意稱帝,就令他的政治生涯留下最大的污點。

「二十一條」剛過不久,1915年夏天,袁世凱開始安排美籍憲法顧問古德諾發表支持復辟帝制的言論。古德諾指中國人民民智未開,共和制難有成效,因此提出君主制較共和制更適合中國。同時楊度等人成立籌安會,公開支持君主制,以製造民間一片支持帝制復辟的景象。其後全國各省督軍亦上書,支持放棄民主制度,重行帝制。在「民情洶湧」下,袁氏於12月12日,接納國民代表大會的推舉,宣佈復辟帝制,籌備成立中華帝國,改年號「洪憲」。

俗語有云:「一隻手掌拍不響」。袁世凱位極人臣,自然希望更上一層樓,成為終身統治者;再加上身旁群臣、軍閥將領的慫恿下,袁氏選擇推翻初生的民主制度,走回君主制的道路,結果馬上遭到全國反對。就連本來簽署支持復辟帝制的蔡鍔、唐繼堯等人,都隨即宣佈成立護國軍,在雲南等地發動護國戰爭,反抗袁氏政權。最終袁氏盡失民心,腹背受敵,帝制草草收場,由宣佈復辟帝制到取消帝制僅102日。自此之後,袁氏大勢已去,中央政府失去一位強勢的領導人,對地方群雄失去控制。各地軍閥,如段祺瑞等趁機拓展勢力範圍,使軍閥割據、派系鬥爭日益加劇,中國再度陷入長達十數年的動亂。

袁世凱的乙卯兔年可謂毫不平凡,因「二十一條」走進過低谷;也試過踏上人生高峰,成為中國「皇帝」。諷刺的是,中華帝國的構思在一片反對聲中遭撤銷,袁氏黯然「退位」,皇帝夢成了黃粱一夢;不久更憂憤成疾,於1916年6月與世長辭。所以各位兔年訂立新目標時,要「預定計劃,下決心」,不過也要腳踏實地,安份守己,免得與袁世凱落得同樣下場,好高騖遠,反而得不償失啊!

作者:林嘉澔,2020年青年史學家年獎得主,現就讀於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

圖片:Pixabay、維基百科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