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元日》宋·王安石
傳說早在堯舜時期,中國已有過春節的風俗。北京時間2024年12月4日,遠在巴拉圭亞松森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傳來好消息,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通過評審,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成為第44項中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中國非遺總數穩居世界第一。讓我們一起看看「春節」的歷史以及文化。
春節的起源
每年的春節被定於農曆正月初一,由於其為一年之首,又被稱為「歲首」,在不同的地方又會被稱為「新正」、「年節」。
「過年」習俗何時源起,人們為甚麼開始慶祝新年的確切時間實難以考究,一般被認為起源於早期人們會在年初之際舉行祭祀活動,祈求來年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爾雅》中記載「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當中「歲」是指收割和祭祀的工具,而「年」則是有莊稼成熟之意。這種祭祀活動代表著古時農業社會百姓每年對生活的美好嚮往,祈求上天保祐。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各種慶祝活動,最終形成了今天的春節。
當然除了一般認為「春節」與農業勞作相關之外,民間普遍傳說亦指出冬天野外會出現名叫做「年」的猛獸,也叫「夕」,其每年出没一次,「年來了」,就叫「過年」,而前一天「除夕」就是把「夕」除去的意思。而一家團坐一齊、放爆竹、貼紅春聯,亦是因為要一同抵抗年獸,以及年獸怕紅色及火光巨響。
|
對聯 |
春節的活動及相關文化
除了放爆竹,寓意「辭舊迎新」、貼春聯、食團年飯等上文提到的「春節活動」,中國人慶新春亦有其他不同的「傳統」習俗。
在新年小朋友最喜歡的要數必定是「收利是」。在新年期間(一般是農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長輩會給予晚輩禮金,並用紅色信封包著,稱之為「壓歲錢」。有於利是帶有祝福,一般會逼開例如「四」(諧音為「死」)等的數額。部份地區會將紅包放在枕頭底下,直至七日過後才會開封。枕著紅包睡七日,象徵著好運和財富。另外交換禮物亦是中國人「春節」的活動文化之一,探親訪友時通常會帶上禮物。常見的禮物包括水果、糕點、餅乾、巧克力和糖果。當然如同紅包一亦有禁忌,例如︰梨(諧音「離」)、手帕(有「拭淚」之意)、傘(諧音「散」),都不可以作為禮物。
|
放爆竹 |
而在「春節」時,所食的食物亦有不同的寓意。例如年糕,有「年年高升」之意,包餃子則源於宋代銀票名為「交子」,包餃子為「財源廣進」之意、「撈起」又有「風生水風」之意、魚有「年年有餘」之意、蘿蔔有「吉祥、祥和」。每一種不同的食材,食物都是一種不同的祝福。
「Chinese New Year 」 還是「Lunar New Year」
在前幾年因為韓國女團「New Jeans」的澳韓雙國籍成員Danielle因在網上一句「what r u bunnies doing for Chinese new year?」引起爭議,韓國網民發起圍攻,要求她把「Chinese」一字改成「Lunar」,並引起一場「中韓文化之戰」
部份人認為農曆源自中國文化,是中國節日和中國發明,因此所有慶祝農曆新年的國家應該尊重文化出處,使用「Chinese New Year」,而部份人則認為農曆新年已並非中國獨有節日,也是韓國、越南及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節日,他們稱之為「Lunar New Year 」亦不是問題。而聯合國對此稱為「Spring Festival」。多個名稱,究竟那個才是正確的?筆者認為,「春節」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一環,在中國稱之為「Chinese New Year」是源自於中國人自身對中華民族節日的重視,及對「中國民族」的認同感。而對於外國,稱之為「Lunar New Year 」則只是他們學習中華文化後的另一叫法。故此筆者認為,並無對錯之分,兩者前者為「民族搏成」,後者為「中華文化傳播」。
結語
最後,不論是「Chinese New Year」還是「Lunar New Year 」, 「Spring Festival」,我們都應熱烈祝賀。「春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括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中國篆刻、中國雕版印刷技藝、中國書法、中國剪紙、端午節、媽祖信俗、中國珠算和送王船等共計44項的其中之一。同時對自己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感到認同及驕傲。
國史青年委員 曾倩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