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命惟謹:具日本特色的台灣國防

奉命惟謹:具日本特色的台灣國防

上回說到白團對訓練國軍精英部隊第32師的貢獻。此回就說到白團對於整個台灣國防體制改革的貢獻。當年國共內戰輸得一敗塗地的蔣介石曾經反省過國軍在大陸的潰敗源自於體制鬆散而混亂。而協助蔣介石改革的白團,在侵華戰爭時與國軍交手極多次,亦與蔣介石一樣發現了國軍質素問題實在太差。

白團成員觀察到國軍軍人大多沒有接受足夠訓練便被投入戰場,老兵難以接受日本嚴格訓練,而新兵則大多沒有戰鬥意識。因此,白團決定讓國軍中的老兵逐漸退伍,以便幫國軍換血以及進行重新訓練。白團又認為當時的台灣是處於戰爭狀態,但台灣省的動員能力完全是零;又認為日本的動員制度,是由師管級的司令部由上而下所推動的,台灣應該仿傚之;白團又認為台灣在臨戰狀態下,竟然沒有預備軍人應對戰事。

民國四十年(1951),曾於前日本皇軍第四師團任職動員參謀的山下耕君教官,在當年六月下旬來華時,隨即進行了台灣動員體制之改革工作。初期原本有十個人處理此事,但後因白團編制減員,只剩山下耕君、大橋策郎等人負責。任務包括為國防部和聯勤總部編定各個動員計劃、指導各級單位政戰工作、指導地方單位動員工作。由於事涉國家軍事體制,因此中央政府國防部派出物質局長王丕丞、退役少將傅崇文、軍職人員佟壽勳、翻譯官艾濟民、財務官高志藻、聯勤通信教官曹立諶、前汪偽武官孔夢雄七人協助白團工作。

蔣介石於民國四十一年(1952)特別下令設立「復興省動員演習」。但白團在視察時發現國軍沒有團管級、師管級單位,認為可在台北市、新竹縣、宜蘭縣、桃園縣分別成立三個團管區,後來由湖口國軍模範師第三十二師師長作區司令,以加強軍隊的調動制度之運作。後白團在國防部找到一份中日戰爭時期日軍在華北遺失之動員文件,編成一套《軍動員計劃令》,並在實踐學社中成立動員幹部訓練班、軍需動員教育班、國防部動員研究班、國防部物力動員幹部研究班、供應司令部教育,共辦45期共9330人接受白團之動員訓練。

在白團影響下,總統府修正《兵役法》的第三十六條,並由鄭冰如中將處理兵役事宜:規定「中華民國男子,依法皆有服兵役之義務」,定明十八至四十五歲男子都要受義務兵役;陸軍役兩年、海軍與空軍則三年役,退役後編入預備役,四十五歲去役;曾判處七年以上徒刑禁役,讓社會不接受其背景;逃役者以軍法處理。這個兵役制度影響台灣數十年軍事制度。

中央政府又善用退役士兵之人力資源,行政院長蔣經國就成立了從屬行政院「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安排工作,如騁請他們到台灣中央山脈開公路、開設農場種植水果、到民間企業當警衛隊,也有派出榮民至阿拉伯、印尼協助修建公路。又成立國家總動員委員會,由國防部副參謀總長蕭毅肅主理。

舉行多次動員演習,由日本教官分擔任務:大橋策郎負責汽車和武器,亦指導岩坪博秀準備每期十四小時之講義教授日本軍需工業之發展、土屋季道負責衣物和糧食、川田一郎負責主計和通信器材。共辦五次動員演習,內容包括室內演員、軍工業動員演員、生產演習、運輸演習、實戰演習等。

而大橋策郎亦有教導很多關於動員、工業發展之課程,如「論美軍戰車」班、台灣產業資源班、軍需班、戰爭與工業準備班、日本軍工業班、槍械發展班、日德戰車發展史等。亦有深入分析國軍、共軍之武器發展,再向聯戰部副主任蔣緯國報告。亦有調查各工業公司工作,共查軍需工廠二十家、公營十二家、民營公司三十家。

另外白團認為需要二十萬輛車作台灣省內動員運作,因而成立由徐思賢中將主理的「車輛動員委員會」,把台灣民用車分為東、南、西、北四大隊,下設中、小隊,而軍用車輛則由國防部第四廳廳長宋達主理。

參考資料:

  1. 楊碧川:《蔣介石的影子兵團——白團物語》(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2. 中村祐悅著,楊鴻儒譯:《白團—協助訓練國軍的前日軍將領教官(協訓國軍的日本軍事顧問團)》(台北:凱崙出版社,1995年)。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文學院哲學碩士生,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現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