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與「日本國王」

明太祖與「日本國王」

上一回的〈「中日關係在明朝」〉,我們說到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即位以後隨即派出使者到各國要求他們向大明皇朝進貢,以重新建立起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秩序,也就是我們所認識的宗藩朝貢關係。當時許多國家都因為貪圖中國賞賜金銀珠寶的價值,比起他們上貢的留邦貢品更值錢幾十倍。對於日本而言,日本也貪圖這種從朝貢體系中所能取得的經濟利益,然而此時的日本已充滿了強烈的自我意識。

太祖曾經三次派出使節到日本要求其向明朝進貢,今次我們將會看第一次和身三次派出使者的情況。太祖第一次遣使時所派出的使節楊載,由於當時日本處於南北朝的狀態,故此交涉對象是當時控制西日本,即博多、大宰府(即今天九州)一帶的南朝後醍醐天皇(1288-1339)政權下的征西將軍府懷良親王(1329-1383)。而「大宰府」則為古代日本的律令機構,負責九國二島的政治。然而,日本已久無對外邦交,故此大宰府失去了接待外國使節等外功功能,由「鎮西奉行」代行外交事務。

懷良親王在名義和實際上均非「日本國王」,因為在法理上,日本天皇才是國家元首,而明太祖則誤以為當時管理政務的懷良親王就是「日本國王」,並認定是他派出倭兵入寇中國。故此朱元璋認為「日本國王」並不接受來自中華上國的命令,更威脅天朝安全。《明史.日本傳》有載:「轉寇山東,掠溫、台、明州旁海民,遂寇福建沿海郡。」可見當時倭寇為禍中國沿海的情況。而明太祖第一次派出的使節團進入日本境內後,隨即「遇賊殺害來使,詔書毀溺」。這一情況令太祖加深了他認為這是日本官方行為的想法。

而第二次太祖派出使者出使日本則順風順水,順利將國書送給主政南朝的懷良親王。剛才我們說到日本在此時已經具有強烈的自主思想,懷良親王接到太祖詔書後的反應就充份反映了這一點特徵。懷良親王看到明朝詔書當中一句:「詔書到日,如臣,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這點令懷良親王大怒,隨即殺害五名明朝使者,並將當時的「欽差大臣」楊載等明朝重要官員關了三個月,才將其遣返回中國。懷良親王有所以有這個反應,原因在於倭寇問題並非日本官方行為,明朝將問題怪罪日本並威脅出兵,無疑是對日本國家、法統的挑戰,故此會有如此行為,令明日兩國關係陷入緊張局面。

參考資料:

  1. 鄭樑生:《明代中日關係研究:以明史日本傳所見幾個問題為中心》(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2. 〈明國書並明使仲猷無逸尺牘〉,收於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大日本史料》(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年),第六編,第三十七冊,頁349-350。
  3. 石原道博:〈いわゆる良懐の対明答書について〉,《歴史研究》,總第三十一期(1964年3月),頁1-5。
  4.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太祖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

作者:陳沛滔,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生,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現為國史教育中心(香港)青年委員。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