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臨近,聖誕老人聖誕節及基督宗教重要的象徵物,這與基督宗教在華傳播的歷史息息相關。有部份人視基督宗教為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幫凶。然而,基督宗教在華歷史其實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唐代受到唐太宗及房玄齡禮遇有加的敘利亞東方教會的分支——景教(據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所載)。而在明清時代的耶穌會教士都對中國天文學、中西文化交流貢獻甚大。作為基督新教入華第一人的馬禮遜就與早前耶穌會教士一樣,非常認同中國文化的精粹——孔子對公共道德的教化。
馬禮遜在華時期編寫了六冊《華英字典》以及為《聖經新約》作近古漢語翻譯版本,絕不可以忽略其為基督新教傳入中國以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性。作為《華英字典》的副產品:《中國一覽》就是馬禮遜觀察中國社會、宗教、文化的札記。馬禮遜指出:「中國人會鄙視粗魯,而不是與他們打架。而無理侮辱另一個人的公眾輿論反對他,而承擔和鄙視冒犯者的人則受到尊敬。……一個中國人會站著和一個人講道理,而一個英國人會把他打倒,或者一個意大利人會把他刺死。」
然而,與耶穌會教士不同的是,馬禮遜嚴辭批評中國人的道德相對主義:「他們的頭腦覺得沒有神聖的權威感,也沒有對神聖的威嚴和善良的敬畏,這在神聖的經文中被稱為『上帝的恐懼』。良心除了國家的法律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制衡的力量;而當我們天性中的自私和惡毒的傾向可以逍遙法外的時候,一般來說,對事物的適宜性和適當性的一點冷酷的比率是不能有效地抑制的。中國人普遍自私、冷血、沒有人性。」批評中國人的民族性的風潮,是基於英商在華貿易的種種人身自由的限制、廣州模式的貪污瀆職、天朝上國鄙視外人的狂妄自大。耶穌會教士以法文、拉丁文、意大利文所撰寫、褒揚中國文化的書籍,在廣州一口通商時期的洋商而言,是對中國人不切實的觀察,因為耶穌會教士在朝廷服務多於在地方傳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