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日誌 林維喜案事件簿
- 日期:1839年10月3日
#知史討論
近代民族主義思想之困乏加劇了當時搖搖欲墜中的中國的内憂外患,「『民族主義』即以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的思想或運動。民族主義可以從心理和政治兩個層面來界定,就心理來說,民族主義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對於民族獨立、民族統一、民族利益的信仰。就政治而言,民族主義是一個民族追求建立自己國家的政治運動。近代民族主義的最基本的特徵,一是承認各民族的平等,二是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在西方,這種近代其有國際觀念的民族主義,是西方教會勢力在世俗力量面前逐漸退縮的情況下伴隨著民族國家和民族文化而產生的。在我國,不同的是,我國很早就有了民族主義思想,有了傳統的『夷夏』之辨。然而,這非同于近代國際意義上的民族主義。鴉片戰爭時期,這種近代民族主義並沒有從傳統民族主義思想中完全胎生出來。
1.奉行鮮明的『夷夏』之辮
傳統的民族主義者奉行中原為中心、其他地區皆是蠻夷的觀念,他們認為華夏居於中原,是文明的中心,周邊的國家和種族較落後,是蠻族,中國皇帝是天子,中國皇朝是天
朝。這種觀念根深蒂固在王朝的官員及百姓心裡,成為一種特有的文化,沿封建王朝而傳承。查閱清朝鴉片戰爭時期所有的奏摺,幾乎都可以發現,當官員申奏外國事宜時,均用『蠻夷』、『夷』等字眼,歧視之意盡顯。即便到了鴉片戰爭失敗之後,洋務運動時期,仍有一大批士大夫反對向西方學習,可見,夷夏之辨觀念是如何根深蒂固。
2.無『國家』概念
『國家』這一概念在戊戌變法時期才由西方傳人中國。長久以來,在我國封建社會,大多數民眾沒有『國家』概念,或『家』、『國』不分,或『君』、『國』不分。在儒家文化的長久薰陶下,士大夫階層遵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順序,把自身及家園放在國家之前,導致了長久以來國人重視家園甚於重視國家的思想。再者,封建社會,利益的制高點是君主,統治階級長久灌輸的思想 ― 『忠君』就是『愛國』,這種思想也進一夢找上人們忽略了『國家』之概念。 3.僅存在於士紳階層,未深入下層民眾之心
哪怕這種傳統的狹隘的民族觀念,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而是僅存在于士紳、士大夫上層。民眾在封建統治壓迫下,生活非常困苦,常常食不果腹。『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由於生活窘迫,百姓的視野也只限於吃飽喝足,只限於眼前利益。只要不觸動自己的眼前利益,改朝換代與自己無關。
正是近代國際意義的民族主義思想的困乏,使清朝的百姓沒有強烈的保家衛國的意識,而士紳階層的傳統民族主義思想也難以轉變成喚起民眾國家意識覺醒的動力。」
(《鴉片戰爭日誌》取材自林則徐親撰的銷煙日記,每天帶你瞭解當年今日的歷史事件。本文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知史討論的資料來源:鴉片戰爭博物館官網學術欄目:《淺議鴉片戰爭時期「順民」意象》,作者:李麗娟、劉麗麗,特此鳴謝。)
國史教育中心(香港)(https://www.cnhe-hk.org/)是民間慈善團體,冀望本『香港心、中國情、世界觀』理念,凝聚社會各界共識,向年青一代、老師及公眾人士,傳承中華文化精萃。
#知史 #長知史 #近代 #近代史 #中國近代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鴉片戰爭 #林維喜案 #林維喜 #香港 #澳門 #廣東 #虎門 #虎門銷煙 #林則徐 #民族主義 #禁煙 #日誌 #知史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