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營業有限公司的「九龍灣填海工程」共分三期。「第一期」在1920年順利完成後,翌年,「第二期」接續在九龍灣東岸開展。然而,甫開始便逢上1922年海員大罷工、1925年省港大罷工,香港經濟跌入谷底,啟德公司也陷入財困局面,甚至連第一期餘下的「新填地」也沒法發展。
啟德作為機場的潛力
香港山陵多、平地少。當時相對大面積的平地,只有元朗平原和九龍灣這片「新填地」。相對而言,九龍灣這片土地靠水臨海,有利水上飛機使用。因此,在1926年,時任港瞥金文泰便在致英國殖民地部報告中明言:「在香港和新界也找不到如此理想的地方興建機場,若果選址啟德不能成事,則別無選擇。」除了這個原因,刊於1928年8月《香港孖喇沙西報》(Hongkong Daily Press)的一篇評論更進一步分析了箇中緣由:「(啟德)機場的選址非常理想,因為它把一個大型飛機升降場和一個極好的水上機場合二為一,歐洲各大重要城市也沒有這種機場,倫敦的克洛頓(Croydon)機場就因為未能水陸兩用而地位日漸下降。若果不能在啟德建造水陸兩用機場。香港便需要分開興建兩個機場⋯⋯完成後,香港將會擁有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好的機場。」(宋軒麟:《香港航空百年》)
事實上,早在1924年5月,美國人亨利亞弼(Harry Abbott)已在在第一期新填地上飛行,成為有紀錄以來第一位在啟德飛行的人。翌年,亞弼向啟德公司租用了這塊60畝地開設「亞弼飛行學校」(The Abbott School of Aviation)。雖然這間學校只開業了幾個月便倒閉,但無疑促進了香港航空事業的發展。
啟德機場的誕生
1927年,港英政府向啟德公司收購了第一、二期的新填地,並且接手了原訂的第三期填海工程。同時,皇家空軍啟德基地在第一期新填地(即啟德濱旁)成立。啟德成為機場的雛型終於出來了。
1930年,完成了第三期填海工程。此時,機場用地包括了第一、二、三期的新填地,而面積也達至205畝。並且,正式命名為「啟德機場」。
隨着啟德機場的誕生,香港航空事業也茁壯成長。1933年,遠東航空學校在啟德機場成立,香港航空教育正式開始。1934年,啟德民用機庫和辦公大樓啟 用,香港民航業務開始萌芽。1936年3月24日,從倫敦開出的英帝國航空公司「多拉多」(Dorado)雙翼飛機抵達啟德機場。稍後,帝國航空香港至馬來西亞檳城定期航班正式首航,標誌着香港正式進入民航時代。
這時,啟德機場仍屬草創階段,設施頗為簡陋。為應付日益繁重的軍用和民用業務,政府先後加設多項設施,像軍用機庫連控制塔、通訊設施、消防車、警崗等。而香港憑藉地理優勢,在1936年11月,已與中國航空建立定期航班。不久,兩地客、貨航運成為了香港航空業務重要的部分。
作者簡介:葉德平博士,現職大學講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曾主辦香港多個社區的歷史文化研究計劃。近著有《香港鳳山寺與廣澤尊王研究》、《西貢非遺傳承計劃:西貢麒麟舞》、《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和《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載於Kowloon Post龍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