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回鄉紀

月餅回鄉紀

建國初年國內物資匱乏,不少港人會寄運物資,又或親身攜帶大量物資徒步走過羅湖橋,為的就是接濟身處內地之親朋戚友。當時的物資大多是食糧和舊衣物,如果適逢節日,當然也會帶一些應節物品回鄉。

 

當時新中國實行計劃經濟,在物資匱乏的年代,月餅只能憑糧票限量供應。中糖公司門市部的月餅賣10元一個,要知道當時的人民幣幣值最大也就不過是10元,可抵約半個月薪資,可見當時的月餅何其矜貴!月餅得來不易,加上品質參差,自然有不少港人打算將月餅運回家鄉,讓親人在中秋佳節一嘗月餅,度過一個圓滿的節日。

 

1961年月餅供應券(網上圖片)

 

也有餅家嗅到商機,提供「代運月餅回鄉」的服務。1961年9月5日,《華僑日報》報導,餅家聲明月餅由專員運送,可運到廣州、中山、佛山等地。不知會不會有黑心店家在運送途中「偷龍轉鳳」,將香港生產的月餅,換成內地當時價格較低廉、品質較差的月餅呢?

 

1961年9月5日,《華僑日報》報導(圖片來源:華僑日報)

 

當時攜帶物品回內地須繳交稅款,月餅也不能排除在外。因內地海關檢查嚴謹,不少人都因帶了還未繳稅的月餅過關而被要求補繳稅款,甚至攜帶的月餅遭到沒收。

 

改革開放後,月餅的生產逐步恢復,香港人不需像「水貨客」一樣將月餅帶回內地,月餅也不再是表達中秋團圓相思的唯一選擇。無論如何,明月仍在,月圓人團圓,祝願各位讀者中秋節快樂!

 

作者:Toby Chiu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