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文學院開設的「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兼讀課程,由香港大學榮休教授、前中文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趙令揚教授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籌辦成立。學員在兩年學習期間,需進行獨立研究,撰寫畢業論文。畢業同學十分珍惜他們在研究過程中所作出的努力,自發地把他們提交的畢業論文撮要結集,出版成《根本集》。其後,星島日報為此特闢專欄,亦以「根本集」為名,每月一篇,由課程同學或歷史研習者輪替執筆,成果匯篇成書,至今已出版 7 集。7 本結集顯示了作者對歷史的愛好、對學術的熱誠、對推動國史研究的承擔,和對修讀課程期間學習經歷的珍惜。

港幣 60 元 / 本
Image

香港學生赴台升讀大學的歷史回顧

香港學生赴台升讀大學的歷史回顧

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香港賽馬會前行政總裁黃志剛、其士集團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周亦卿、第八屆中共政協港區委員黎錦文、前立法局議員任善寧等,這些人都有一項共通點,就是曾經前往台灣升讀大學。

2011年5月21、22日,對於港台之間在教育層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因為,讓香港學生赴台升讀大學的「聯招考試」正式停辦。2012年起,香港中學畢業生假如要到台灣升學,將改用中學文憑考試成績作為錄取分發的標準。

累計至今已有逾三萬名香港學生在台灣各間大學畢業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累計至今,已有逾三萬名香港學生自台灣各間大學畢業。這是由於香港高等教育的發展十分緩慢,一直要到了上世紀80年代,港英政府才開始急速地擴張大學院校的數目和學額。所以,在此之前,大部分中學畢業生,都無法進入僅有的幾所大學內繼續學業。

1949年後,撤退至台灣的國民政府,希望能透過教育來爭取海外華僑對台灣的認同,避免僑生一面倒向內地,乃開始有計劃地招收海外僑生到台升學。

國府行政院在《1951年度施政計劃》中,即明確地指出需「鼓勵並輔導僑生回國升學」。因此,教育部遂訂定相關辦法,俾便香港中等以上學校學生赴台升學轉學。但由於國府視香港為其一部分,到台升學的香港學生,並不具備僑生身份,只能以「比照僑生待遇」的標準處理。所以,教育部為鼓勵香港高中畢業生到台升學,自同年開始,即會同僑務委員會於暑假期間到港,透過珠海書院辦理招考工作, 並在錄取後視學生的志願,分發至台灣大學等五間院校就讀。

「美援」台灣擴大招收海外僑生

1953年11月11日,美國副總統尼克遜(Richard Nixon, 1913-1994)在主持東海大學的破土典禮時表示,台灣當局要把青年教育辦好, 並鼓勵增收僑生到台就讀,而美國政府樂意提供財政上的支援。 因此,台灣教育部門遂配合實施擴大號召僑生到台升學的政策,且規定各大專校院凡新收一名僑生,即以美援經費補助新台幣12,000元至22,000元(依科系費用不同)。 這一項計劃直至60年代中,美援終止才結束。

隨著「九七」臨近,以及自90年代開始,台灣島內政治環境的轉變,促使台灣當局減少對香港學生在台就讀的優惠,使香港學生到台升學的經濟負擔較前加重,並把過去香港學生可以選擇院校科系的做法予以收緊,造成香港學生選擇到台升學的興趣為之降低。 所以,報考赴台升學的香港學生人數,從80年代初每年逾2,000人,下跌至1997年的331名。其後,隨著政黨輪替,台灣教育部門又再加強招收海外僑生,而香港的學生報考人數在2010學年度,也回升至657名。

台灣當局推行的僑教政策,不可諱言的是,曾經替香港發展所需之各種人才提供一個良好的培養環境。對香港而言,假如沒有這些從台灣畢業回來的學生投入香港社會,那麼,香港的發展肯定會受到影響。

目前香港學生升讀本地大學的機會縱然增加了許多,但事實上仍有不少學生因為成績稍次而無法繼續升學。以2010年為例,共有83,059名中五畢業生參加會考,考獲符合入讀中六預科最低成績要求的考生共有58,699人,即約有33,000名學生無法繼續升讀預科課程;而能夠升讀預科課程的學生,又約有一萬名無法進入本地大學繼續學業。 因此,香港仍有一批為數不少的學生,是沒有機會進入大專院校就讀的。

反觀台灣,由於當地的高等教育發展遠較香港完備,目前台灣的公私立大學已發展至163所,學生人數共計1,343,603人。因此,對於有志求學,但又未能跨進本地大學門檻的香港中學畢業生們,在眾多升學的途徑中,這未嘗不是一個選擇。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碩士同學會副會長  周正偉博士

(本文曾於2011年8月《星島日報》「根本月報」專欄刊登,並由「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授權「知史」發佈,特此鳴謝。)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