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狀病毒(COVID-19)纏擾整個世界,緊緊不放,整個世界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行進,都出現新的格局,新的常態,但無論常態怎樣的新,歷史還在有情、有義、求真並有理在記錄中。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同學會(下稱本會),彈指間成立早已跨越第一個十年,當年畢業的同窗,熱愛歷史這門情義俱在、要真要理的寶貴學問,緣聚緣不散,乃組織同學會。歲月不輕放,當年求學,深知課程以中國歷史研究為目標,順理成章,探索、推廣國史教育乃成為同學會成立的職志。
過去一年,烽火疫情,新常態之下,本會同仁毋忘成立初衷,繼續努力不懈,堅執舉辦不同活動,手心相牽,求索過去與現在對話的重要價值。對全港中學生而言,本會兩項甚具教育意義的「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及「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學校派出代表參與的熱情依然,烽火無阻,疫情無懼。從兩項活動的參賽作品水平看,側寫出香港的中學生對中國歷史學問的追求,是充滿熱情與盼望的,於重重陰霾下,對本會推動國史教育的工作,發放極大的鼓舞與支持。
早前,由國史教育中(香港)統籌,本會同仁全力協辦,由不同學者主講的「名家講座」系列,在金耀基教授的《談中國近代史的書寫:重讀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的研討會裡頭,幾位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得獎者,及曾參與本會活動的年青人出席,「中國歷史的學問面積大,無邊無際,值得年青人寄情在這個學問系統裡」,金教授肺腑言談,對幾位出席現場的年青人,當有啟迪。確實,愈有心有情,探索這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柳暗花明,兩岸猿聲的切身體會,愈是有份難以言喻的踏實感、滿足感!
1919年的五四運動,對中國科學之路,產生方向性的、決定性的影響,特別是「科學觀」響徹雲霄,科教興國已是不二法門,科學、科技孿生,攜手同行,睥睨一切,這確是當代的呼喚,到今天的學術勢態,基本不變。科學等於一切,一切都是科學。從歷史研究看,當代人確又有著無法跳出的那個時代局限,今天的世界,科學最強的國家,展現出的意識形態是怎樣?又有怎樣的國家行為?事實上,科學再加科技,影響無遠弗屆,除改善人類生活之外,究竟又會否挾科學而號令天下,使得人類走向兇險乃至滅亡邊緣,這是讓人憂心最重之處!
無疑,科學科技的永續發展,必須要有人文精神與靈魂的永遠承托,而歷史學問的堅持與研究,對象就是人——「他的故事」,當中記錄賢賢、賤不肖,尋找真、善、美的軌跡,也就是人文精神、人文價值的發掘與傳承,要亡一國必先亡其史,言簡意䀭,引發無限的思考!愈多年青人對歷史學問產生興趣,甚至委身走歷史學問研究之路,這個地區、這個國家就愈有新生活力、生命共同體的感覺就愈濃烈。
方是結束,正常開始,本會主辦新一屆的「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及「全港中學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又在籌備中,過去與現在,本會必須要感謝星島日報每月提供寶貴的版面,讓根本月報能繼續每月一次與讀者見面,現星島日報教育組副總編輯區月媚小姐及總編輯黎庭瑤先生的長期熱心幫忙!而雅集出版社許煥彬先生慷慨支持,黎翠華小姐、陳勤宗先生的用心用力協助,讓參與本會活動年青人的優秀作品以及本會理事的文章,結集成書,題為「根本集」,寄奉全放中學、小學及相關機構。當然,郭媛平女士連年默默慷慨支持,出任年度資助人,讓本會歷次遊歷學習得以成行,使得學生可以開拓眼界、得益不少。香港大學發展及校友事務部,年年幫忙借場地及刊載本會活動訊息,以及各媒體應邀合辦以及相關團體贊助,這給予本會最難以言喻的、心中永遠盛載的情義,無疑,歷史教育就是情義的教育!發掘出一屆又一屆的「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的參與者,並轉瞬進入第十個年頭,思索源頭,沒有丁新豹教授起初的情義襄助,今天的「年獎」也是難以愈辦愈有力度,且得到學界的廣泛支持。
香港大學中國歷史研究文學碩士同學會會長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