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與仆固懷恩:同樣是安史名將,結局卻天差地別?

郭子儀與仆固懷恩:同樣是安史名將,結局卻天差地別?

北宋 李公麟《免冑圖》局部(圖片來源:大紀元新聞網)

公元697年,郭子儀生於華州鄭縣。他身材高大,自幼喜歡讀兵書,又勤於習武,長大後順理成章高中武舉,成為武狀元。軍事上,他的一生平定多次戰亂,是安史之亂的大功臣;政治上,他經歷玄、肅、代、德四帝,一度官至宰相。據《舊唐書》記載,郭子儀「功至大而不伐,身處高而更安」、「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可見他的影響力雖龐大,卻能在權力中心得信任和尊崇而不被猜疑,善始善終。如此,皆因其忠貞不二的心志和强大個人魅力。這點可從他與另一位唐代名將仆固懷恩的對比中看出。

 

郭子儀和仆固懷恩的關係

仆固懷恩也是唐代名將,任朔方節度使,在安史之亂中作為郭子儀的部將隨他四處征戰,立下赫赫戰功。據《舊唐書》記載:「懷恩者,鐵勒族人也。安史之亂時,隨郭子儀、李光弼作戰,任朔方左武鋒使,屢立戰功。」除了面對叛軍,仆固懷恩更讓兩個女兒與外夷和親爭取邊疆和平,均可見他與郭子儀有著共同目標——保家衛國、拱衛唐室。由此,起初他們有着良好的戰友及合作關係。

 

命運的轉捩點——仆固懷恩之亂

1.jpeg

《新鐫繡像旁批詳註總斷廣百將傳》郭子儀免冑退虜(圖片來源:Wikipedia)

然而安史之亂後,藩鎮坐大的問題便浮上水面,朝廷對節度使的猜忌日增,身為朔方節度使、在安史之亂中獲得極高聲望的仆固懷恩自然難以幸免。加上當時仆固懷恩與河東節度使不和,上表朝廷欲討伐河東未果,促使仆固懷恩對朝廷徹底失望,萌生叛唐的心思。安史之亂結束一年後,仆固懷恩決定私自對河東節度使發動攻擊,結果戰事失利。爾後他聯合外夷再度攻唐,據《舊唐書》記載,「懷恩因嫉妒而反,引吐蕃、回紇、吐谷渾、黨項、奴剌等部總共數十萬人來犯。」至此,仆固懷恩徹底與唐朝廷決裂,而他與郭子儀之間基於愛國之情而生的關係亦隨之破裂。

反觀郭子儀,安史之亂結束後,郭子儀亦有受宦官嫉妒而被誣陷,尤其是當時當權的的兩大宦官魚朝恩和程元振,令他數度被釋君權,更有傳言指郭子儀父親墓穴被盜一事的主使為魚朝恩。然而,郭子儀并沒有如仆固懷恩般憤而起兵,而是一直忍讓,更反過來反省自己在行軍時也未能阻止士兵盜墓之過。對待朝廷,郭子儀一直秉持謙遜忍讓的態度,既使天子安心,亦讓宦官挑不出毛病。仆固懷恩叛唐後,郭子儀受命平亂,曾經志同道合的戰友兵戎相見。但仆固懷恩的部下多為郭子儀效力,聽聞對手是郭子儀後即失去戰意。求戰不得的仆固懷恩亦在次年病死。仆固懷恩死後,郭子儀招撫回訖,讓回訖轉而攻打突破,圓滿處理内憂外患的危機。此亦側面顯示了郭子儀的魅力和能力之強。

 

 2.jpeg

(郭子儀家宴會圖 圖片來源:大紀元新聞網)

根據《新唐書》記載,最終「懷恩病死於鳴沙。」,而「郭子儀以功累封,終得金紫光祿大夫。」一則被稱頌為忠臣:「子儀忠誠仁愛,為國捧心。」;一則因其叛變而遭貶斥:「兇德根於心」。明明二人皆是從安史之亂崛起,皆立下赫赫戰功,結局卻天差地別,實在令人唏噓。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