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公主墓出土神秘玉器,專家解密其真實用途

遼公主墓出土神秘玉器,專家解密其真實用途

1985年,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在一次水庫的修建作業中,發現了一座疑似古墓的地下構造。

考古專家趕赴現場,通過保護性考古發掘,證實了這是遼代陳國公主和駙馬蕭紹矩的合葬墓,葬於遼開泰七年(公元1018年)。

tt1

黃金面具

出土時,公主和駙馬頭戴黃金面具,臥於棺槨上。

tt2

這座塵封千年的古墓,由於從未被盜墓者發現,保存完好,出土了大量珍貴的隨葬器物。

其中僅玉石、瑪瑙、水晶等材料制作的玉器就達三百多件。這些重要的文物都對研究遼國歷史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證據。

2000多件珍貴文物的種類和規格,也符合墓主人的公主身份。

在所有這些文物中,有一件,成功吸引了專家們的目光,就是一個玉柄銀錐,就是它。

tt3

專家們對錐子的作用眾說紛紜。

首先,它是一件玉器,如果它只是一件裝飾品,大可不必做成有一定危險的錐子。

如果它是一件禮器,那麽錐子是用來祈求和許願什麼的呢?至於武器和防身器就更站不住腳跟,難道這位公主還需要自己防身嗎?上戰場就更不可能了。

經過對遼代生活的猜測,翻出遼代文獻對比,專家們意見逐步統一起來:這可能是遼國文獻中提到的刺鵝錐。

 tt4

墓中出土的遼代玉組佩

tt5

鶻啄鵝帶環 元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遼國的主要人口,以遊牧民族為主,所以建立國家後,貴族們也都還保持着遊獵的習慣。

一年中除了夏季以外的每一個季節,皇帝都會帶頭外出,建立行營捺缽(契丹語nutuk-ba),然後舉行不同的狩獵活動:春季捕鵝雁,名春水;秋季射鹿,名秋山;冬季則破河冰鉤魚。

《遼史·營衛志》中,記敘春季捺缽時,有這樣一段記載:

春捺缽曰鴨子河濼(在今吉林大安月亮泡水域)。......皇帝每至,侍禦皆服墨綠色衣,各備連錘一柄,鷹食一器,刺鵝錐一枚,於濼周圍相去各五七步排立。......有鵝之處舉旗,探旗馳報,遠泊鳴鼓。鵝驚騰起,左右圍騎皆舉幟麾之。五坊擎進海東青鶻,拜授皇帝放之。鶻擒鵝墜,勢力不加。排立近者舉錐刺鵝,取腦以飼鶻。救鶻人例賞銀、絹。

數十個飼養鶻,也稱為海東青的一種鷹的侍衛們,手持刺鵝錐,兩人之間相距數米,組成包圍圈搜索天鵝的蹤跡,一旦發現了天鵝就舉起小旗通知所有人。然後用鼓聲將鵝驚飛,皇帝馬上放鷹擊落天鵝。

在搏鬥中,因為體型的關係,天鵝會漸漸處於上風,這時所有人就要一擁而上,用刺鵝錐刺死天鵝,救下海東青,然後取鵝腦獎賞海東青。

tt6
白玉童子執鶻 遼代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皇帝會對第一個救下海東青的人賞賜錢財和絹布,拿到今年春天捕獵的頭鵝之後,皇帝用它來祭祀、開宴,群臣和皇帝互相致對來年的祝福,把酒言歡。

這段文字把放海東青鷹擒天鵝的情況描寫得有聲有色,將刺鵝錐的用法也說得很清楚。

無獨有偶,在《遼史·地理志·南京道·漷陰縣》中,也有一段相同的描述:

「延芳澱方數百里,春時鵝鶩所聚,夏多菱芡。國主春獵,衛士皆衣墨綠,各持連錘、鷹食、刺鵝錐,列水次,相去五七步。上風擊鼓,驚鵝稍離水面,國主親放海東青擒之。鵝墜,恐鶻力不勝,在列者以佩錐刺鵝,急取其腦飼鶻。得頭鵝者例賞銀絹。」

tt7

玉雕春水帶扣 金代
觀覆博物館藏

與《遼史·營衛志》不同的是,這一段突出描寫了海東青與天鵝搏鬥,海東青在體力上不如天鵝的細致場面,非常生動。

明代殷偕的《鷹擊天鵝圖》,用畫筆將遼國人春水獵鵝的畫面,再現了出來。

tt8

《鷹擊天鵝圖》明代 殷偕繪
南京博物院藏

這種刺鵝錐,後來陸續還出土過別的材質的,其他文獻中也提到,遼國皇室一般使用玉柄銀錐和玉柄金錐,偶有銅錐出土,從墓葬規格上也看出,應該是某些大臣的。

一把小小刺鵝錐的材質可能有所不同,但捕獵天鵝是遼代人共享的春季野樂,也幸於有文物和文獻的相互佐證,今人想象古人的種種活動時也更為生動了。

文章出處:文物寶庫微信平台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