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一尊明代銅鍍金佛像名稱的鑒定和研究

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一尊明代銅鍍金佛像名稱的鑒定和研究

2020年11月30日,香港佳士得拍賣了一尊明代銅鍍金佛像,它以造型獨特、工藝精美、體量高大、品相完好引起了佛像收藏愛好者和學術界的特別關注。這尊佛像為明代中原地區造像,但其造型樣式非常獨特和罕見,兩手均伸展於胸前結印,佛名難以遽斷,佳士得出版的圖錄命名為「鎏金銅寶冠佛坐像」,顯然有寬泛之嫌。筆者認為,此像具體名稱應為盧舍那佛,是佛教《華嚴經》宣稱的蓮花藏世界的教主,也是大乘佛教崇奉的「三身佛」中的報身佛。

 bud1

一、佛像造型特徵及定名的思路和依據

看到這尊佛像,筆者第一感覺不是它的體量,也不是它的年代和風格,因為如此體量的明代中原造像存世並不稀少,而是它的造型樣式,具體而言就是它兩手所結的印契。筆者此前從未見過如此造型的明代中原佛像,因此對其名稱、意涵及功用一時如雲裡霧裡,全然不知。據介紹,這尊佛像最早出自1994年香港佳士得秋季拍賣會,2011年曾現身北京翰海秋拍,此次再度現身香港佳士得秋拍,可謂一件流傳有緒的佛像名品。這兩家拍賣公司都給這尊佛像定了具體名稱,北京翰海定其名為「毗盧遮那佛」,香港佳士得定其名為「鎏金銅寶冠佛坐像」。兩家拍賣公司的定名不一致,說明它確實稀有,沒有得到市場和社會的統一認知。很顯然,其名稱需要我們重新研究和審定。為此,筆者遍查相關歷史文獻及圖像資料,並反覆研究,終於獲得了突破和發現,現在可以明確確定其名稱為歷史上漢傳佛教崇拜的盧舍那佛。

二、佛像造型特徵與盧舍那佛的宗教功用

佛教又稱像教,即注重藝術形象進行宣教,其藝術形象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以表徵佛像的宗教意涵和功用。也就是說,所有的佛像都具有象徵意義,其象徵意義都與佛像的意涵和功用密切相關。因此,要確定這尊佛像的名稱,我們首先需要瞭解此像的造型特徵及其象徵意義、盧舍那佛的宗教意涵和功用,探究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探究此像造型上是否表徵了盧舍那佛的宗教意涵和功用。

bud2

首先看此像造型的象徵意義。此像造型的獨特之處主要體現在它的手印上,手印也是一尊佛像宗教意涵和功用的重要體現。此像兩手均仰掌前伸,中指和無名指彎曲,手印十分特殊和罕見,在現有的相關資料中找不到任何記載。儘管如此,我們仍從兩手伸展的姿勢可以明顯看出,它們帶有很強的主動性,對此主動性手勢我們完全可以解讀為,它們是在主動接近大眾,迎合大眾,具有向大眾實施教化和救助的功用。正是基於這一視角,筆者為其安立了「說法印」之名。

再看盧舍那佛的意涵和功用。盧舍那,是印度梵語的音譯,漢譯「淨滿」,即一切妄想徹底斷除、智慧圓滿之意;又譯為「光明遍照」,謂其智慧廣大,遍照一切。它是智慧的象徵,是佛智之身,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佛的智慧之身。在《華嚴經》或華嚴宗中,盧舍那佛是華藏世界的教主,作為華藏世界教主的身份,他既具法身之體,又具報身之用。何謂法身之體,意謂盧舍那佛包羅萬象,含攝一切諸法。

盧舍那佛在《華嚴經》中發光碟機暗、拯救眾生的功用。正是基於盧舍那佛在《華嚴經》中具有「兩手放若干光明」的功用,所以筆者認為這尊佛像的手印亦可定名為「放光印」。

bud3

由上可見,這尊佛像的手印具有大開大放,對眾生實施救助的象徵意義,而盧舍那佛無論是作為三身佛中的報身佛還是《華嚴經》宣說的華藏世界的教主,也都具有放大光明、現身說法的內涵和功用,佛像手印的象徵意義完全契合盧舍那佛的意涵和功用,可謂事理相融。因此,我們確定此像為盧舍那佛是有着合理的思想理論依據的。

三、明以前盧舍那佛造型樣式梳理

根據以往的研究,在中國佛教史上盧舍那佛的信仰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大約從西晉開始,經過南北朝、隋唐、宋元,直至明清,綿延千餘年,其間幾乎沒有間斷。在漫長的歷史上,盧舍那佛的信仰始終與佛教《華嚴經》及其思想密切相關,因為盧舍那佛是《華嚴經》的宣說者,也是《華嚴經》宣稱的華藏世界的教主,所以盧舍那佛自然成了《華嚴經》和華嚴思想信仰的主題。然而,由於歷史上《華嚴經》的譯入是逐步完善的,而國人對華嚴思想的認識和理解也是不斷成熟的,特別是國人在接受華嚴思想的同時又不斷地融入中國本土的思想和文化,因此華嚴思想在我國的傳播表現出不同的時代特色,而伴隨出現的盧舍那佛造像正是不同時代華嚴思想特色的具體而集中的體現。

bud4

bud5

盧舍那佛造像歷史十分悠久,在歷史發展中其造型樣式長時期並不固定,直到宋代才正式形成了標準和統一的樣式。與歷史上盧舍那佛出現的各種造型進行比較,我們不難發現佳士得推出的這尊盧舍那佛像最接近宋代的造型樣式。雖然宋代盧舍那佛兩手向兩邊伸展的幅度有些偏大,而此像兩手有所收斂,但它們的手勢是完全一致的,其不同的伸展應與各自不同的社會審美習慣有關。因此,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尊盧舍那佛像的造型樣式由來有自,其源頭就是宋代的盧舍那佛造像。

四、佛像造型樣式與明代相關造像比較

明代盧舍那佛的信仰仍在延續,盧舍那佛文物資料的遺存也十分豐富,有銅造像、佛畫和佛經扉畫三種類型。其中,銅造像除此尊外又發現三尊,一尊為2020年杭州西泠印社秋拍的拍品,另外兩尊為國內私人收藏。繪畫形式也發現一幅,為日本奈良東大寺藏16世紀法眼賴圓繪《華嚴海會善知識曼荼羅圖》。而佛經扉畫現存較多,如明建文元年(1399)杭州天龍寺刊本《八十華嚴》盧舍那佛說法像扉畫、國內私人藏明早期《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盧舍那佛說法像扉畫、明永樂南藏《大般若經》卷三九一盧舍那佛說法像扉畫、明萬曆六年(1578)刊本《華嚴普賢品別行抄疏》盧舍那佛說法像扉畫等。這些文物皆為明代遺存,年代真實可靠,雖然形式不同,但表現盧舍那佛的造型特徵完全一致,皆為跏趺坐姿、雙手伸展說法的造型姿勢。這一情形充分說明這種造型樣式的盧舍那佛在明代並非孤例,而是一種十分流行的信仰題材和造像形式。

結語

綜上論述,對此次佳士得拍賣的明代銅鍍金佛像名稱的鑒定和研究,我們可以歸納如下四點結論:

其一,此像是一尊明代中原地區漢傳題材造像,造型端莊、體量巨大、工藝精細、品相完美,其造型樣式非常特殊,也非常稀有,其表現題材及其宗教意涵與功用值得深入研究,探明究竟。

其二,此像造型(手印)的象徵意義與盧舍那佛的宗教意涵及功用完全契合,這一特點為此像定名提供了思想理論依據。

其三,盧舍那佛信仰及造像歷史悠久,歷代演變不斷,其信仰經歷了南北朝偏重法身盧舍那到唐代法身和報身同時崇拜再到宋代偏重報身盧舍那的不斷轉化,其藝術造型也經歷了南北朝立姿到唐代坐立兼有再到宋代坐姿的不同變化,在這些發展演變中,此像與宋代盧舍那像無論宗教功用還是造型樣式都最為接近,由此可以肯定宋代流行的盧舍那佛造像是此像造型樣式的歷史源頭。

其四,類似造型的盧舍那佛像在明代有圓雕、版印佛經扉畫和卷軸畫等多種形式和豐富實物,它們造型完全一致,與宋代盧舍那佛造型有着一脈相承的關係,這一情形說明此像在明代並非孤例,而是一種普遍流行的信仰主題和造像形式;同時明代毗盧遮那形成的獨特造型釐清了與盧舍那佛的關係,又進一步證明了此像及所有明代盧舍那佛像在藝術形式上的獨立地位。

基於以上四點,可以明確判定此像是一尊形象獨特、造型如法、傳承有據的明代盧舍那佛造像。(摘編)

文章來源:《收藏家》202106期《圓滿報身盧舍那佛——一尊明代銅鍍金佛像名稱的鑒定與研究》作者:黃春和 責任編輯:秦佳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