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馬首是瞻

馬首是瞻

馬首是瞻一語,原指作戰時,士卒看主將馬頭的方向行軍,後來比喻服從指揮行事。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

公元前572年,晉厲公被弒,晉國政治再一次動盪,年僅14歲的晉悼公倉促即位。當時晉國內政混亂,對外國勢不振。晉國公室同卿族的鬥爭不但令兩位國君被弒,也導致南方的楚國乘機發兵,藉機掠奪晉國及其附庸國的土地。當中就包括宋國,楚國連取宋的朝郟、幽丘、城郜和彭城,宋國打算發兵奪回彭城,但是卻無功而返。

晉楚兩國開始數年的對抗,此時一位晉國年輕小將開始冒起,他就是荀偃。他的家族歷代都是晉國的將領,子承父業的荀偃在晉楚對峙期間,擔任上軍佐,他率領聯軍攻入臣屬楚國的鄭國,並借道鄭境攻楚國的焦和夷,並一直打到陳國。一舉解決了宋國的戰事,為宋國奪回彭城四邑。隨後荀偃又參與了攻打小國逼陽等一系列的戰事,成為晉國的上軍將。這位將軍曾經多次戰勝楚國、齊國的軍隊,為晉悼公復興晉國的霸業立下不少功勞。

但是再厲害的將軍,人生中也少不免有不如意的遭遇。前559年,晉悼公聯合其他十二諸侯國打算進攻秦國,荀偃擔任聯軍總帥。荀偃本來估計秦國得知諸侯聯軍來進攻,肯定會驚慌失措,戰鬥應該很快就結束了。但是沒想到參與戰事的聯軍根本無心戰鬥,士氣也相當低落。秦國也得知這個消息,擺出大軍等聯軍來攻。荀偃見此就想盡快發起攻擊,解決戰事。他向聯軍將領發佈命令說:「明天早上雞一叫,我們就準備出發,各軍都要拆掉土灶,填平水井,以便佈陣。作戰時,大家都看著我的馬頭行動,我指向哪裡,大家就奔向哪裡。」

沒想到,下軍將欒黶、下軍佐魏絳卻很不滿意荀偃的命令,說道:「晉國將軍從來沒有下過這種命令。你要向西去打秦國,那你自己去吧。我的馬頭可要向東。」其他將領見此,也紛紛表示要撤回自己的國家。聯軍登時不戰自亂。荀偃見軍隊如此潰散,也只好宣布撤軍。所以馬首是瞻這個故事一點也沒有體驗出這個成語的含義。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8月31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