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為什麼人們稱黃河是九曲黃河?

為什麼人們稱黃河是九曲黃河?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氣勢磅礴的黃河,一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徵。黃河流經的地域廣,地形複雜。俗話說:「天下黃河九曲十八彎。」說的就是黃河流經的路線的蜿蜒曲折。

黃河上游是中國藏族的主要居住地,生活在這裡的藏族人民根據黃河上游的地形和景觀,將上游諸河段取了很多有特色的名稱,如卡日曲、約古宗列曲、紮曲、星宿海、瑪曲、析(賜)支、河曲、九曲、逢留大河等。「曲」就是藏語「河」的意思。

漢、唐時期對黃河上游稱為析(賜)支、河曲、九曲。《後漢書•西羌傳》中記載:「濱於賜支,至於河首,綿地千里。賜支者,《禹貢》所謂析支者也。」漢代桑欽所撰《水經注•河水二》記載:「司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濱於河首,左右居也,河水屈而東北流,徑於析支之地,是為河曲矣。應劭曰:《禹貢》析支屬雍州,在河關之西,東去河關千餘里,羌人所居,謂之河曲羌也。」

從這些歷史記栽來看,「析支」的地理位置就是現在青海省貴德縣以西的共和、貴南、興海、同德、久治等縣的黃河彎曲之處。這裡的黃河形成了一個「S」形大灣,被稱為「拉加-貴德大河灣」。因貴德地方在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曾設置河關縣,意思是鎖河之關,所以漢時稱這段黃河為「析支河」或「河曲」。唐代時稱這段黃河為「九曲」,以後的人們也就根據黃河河道曲折的形狀,稱黃河為「九曲黃河」了。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7年10月24日,現為刪節版。

圖片:維基百科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