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五子之一、被稱為濂溪先生的周敦頤推崇孔孟儒家學説,兼承佛、道思想。兩位弟子程顥及程頤對周敦頤的哲學思想作出繼承和推衍,亦先後成名,形成濂溪學派。周敦頤為宋明理學之祖,獲宋理宗封祀於孔廟,顯示他於儒學中具有重要地位。
周敦頤生於宋真宗天禧元年,二十多歲時靠舅父而蔭補入仕,到分寧縣任職主簿。《宋史.周敦頤傳》記載,周敦頤出任南安軍司理參軍時,有囚犯罪不至死,卻被轉運使王逵判處死刑,一眾人懾於王逵權勢,都不敢發聲,唯獨周敦頤為了囚犯與王逵據理力爭,甚至不惜辭官求去,「如此尚可仕乎!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王逵其後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醒悟,最終令該囚犯逃過死刑,得以保命。
宋仁宗慶曆六年,周敦頤同大理寺丞程珦相識,程珦對其第一印象是「氣貌非常人」,於是兩人結交,成為好友。程珦其後更把兩個兒子程顥及程頤送到南安,拜周敦頤為師。
周敦頤其後改任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縣。根據《宋史.道學傳》記載,當地人知道消息之後非常期盼,「是能辨分寧獄者,吾屬得所訴矣。」民眾認為他能辨明是非曲直,令含冤受屈之人有機會申訴。至於富豪大族、衙門狡黠的小吏以及惡少,就怕被定罪而感到惶恐不安。
去到晚年,周敦頤於江西廬山蓮花山峰下居住,並在附近講學。他用家鄉營道故居的「濂溪」二字為書堂及前面的小溪命名,因而被後世稱為「濂溪先生」。
大家對周敦頤的理解及認識,或者可以從他在將近五十歲時寫下得《任所寄鄉關故舊》中參透一二。當時擔任永州通判的他,向族人道出自己的情況:「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故人欲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一般。」周敦頤並無追求物質上的富裕,堅守對思想學問的執著和追求,可謂俗世之中的一股清流。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4月15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