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中國古代的「刺客信條」

中國古代的「刺客信條」

中國古代刺客很多,刺客們性格、才能各異,故事也各有曲折,我們仍然能夠在這眾多的故事中歸納出幾點共同的「刺客信條」。

第一,士為知己者死。

說這句話的人是戰國初年的豫讓。他是晉國人,曾經事奉范氏和中行氏,沒有得到重用,無所知名。後來改投智伯,頗受尊寵。智伯被趙、韓、魏三家聯合擊滅,趙襄子最恨智伯,把他的頭刷上漆作飲器。豫讓逃跑到山中,嘆息說:「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智伯對我有知遇之恩,我一定要給他報仇,這樣我的魂魄才不感到慚愧。」於是他多次試圖刺殺趙襄子,沒有成功,最終只好自殺。

第二,重然諾,輕生死。

先秦時代是以世襲制為主的。對於那些出身卑賤的士人來說,要獲取富貴,實現身份地位的巨大跨越,只有憑藉自己的能力和一腔熱血。尤其是對於那些不善謀略、以武力謀生的人來說,除了自己那條命,他們也實在沒有更多的本錢。而上升渠道的狹窄,造成了激烈的競爭。為了讓自己更容易被看中,就需要具有其他方面的優點,讓主人使用起來更加省心方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行業的倫理道德。答應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一諾千金。

當然,也有一些刺客,有自己獨立的價值觀,中途背叛了自己的使命。春秋時晉靈公無道,執政大臣趙盾苦苦進諫勸說。忠言逆耳,晉靈公很不高興,就派鉏麑去刺殺趙盾。鉏麑一早潛入趙盾家,發現趙盾早已起來,穿好朝服,準備上朝,因為時間還早,就端坐著閉目養神。

趙盾的勤於國事和一絲不苟的威儀讓鉏麑深為震撼,他感嘆道:「趙盾即使在家中也不忘恭敬,真是晉國人民的好主人啊!殺害人民的主人,不忠。但是放棄國君的命令,又沒有信義。這兩點之間我犯了任何一點,都不如去死。」

他在刺客的職業道德和自身的正義感之間無法取捨,最後只好一頭撞死在門口的槐樹下。

第三,做好偽裝,行動隱秘。

刺殺行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好保密工作,成功掩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和企圖。只有在敵人毫無戒心的情況下,刺殺才更容易成功。

專門偽裝成進奉食物的下人,荊軻偽裝成獻地圖的使者,都成功接近了刺殺對象。而荊軻死後,他的好朋友高漸離為了給他報仇,以擊築的絕技引起了秦始皇的注意。秦始皇愛聽他的音樂,便將他眼睛弄瞎,讓他靠近一些彈奏。高漸離在築裡灌了鉛,整個向秦始皇砸過去,可惜沒有擊中。

豫讓為了隱蔽自己,改名換姓,自受刑罰,去做修補廁所的工人。趙襄子要上廁所的時候,覺得奇怪,派人去搜索,把豫讓抓住,查出了他的真實身份。但是趙襄子覺得這個人很講義氣,於是放走了他。豫讓於是在自己身上塗漆,從而長出一身惡瘡,又刮掉鬍鬚眉毛,改變了面容,裝作一個乞丐。他老婆見了他,詫異地說:「這個乞丐樣貌不像我丈夫,但是怎麼說話聲音那麼像呢?」豫讓於是又吞下火炭,改變了聲音,幾乎成了啞巴。他躲在橋下準備伏擊趙襄子,但是運氣不好,趙襄子馬驚,又被發覺了,行刺失敗。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6月16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