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古代中國的國際大都市

古代中國的國際大都市

大家或許以為全球化貿易是近代的事情,但其實一直以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就未曾中斷,早在宋代這種貿易的規模就十分驚人。

據研究發現,十三世紀的泉州就是一個超級繁榮的國際大都會:

「在泉州,人們可以見到來自阿拉貢(Aragon)或威尼斯、亞歷山大里亞(Alessandria)、佛蘭芒的布魯格(Bruge)等地的商人,還有黑人商人以及英國商人。在城裡,人們還可以聽到一百種不同的口音,到那裡的人中有許多來自別的國家,因此南宋人中也有精通法蘭克語和薩拉森語的人。確實,城裡有很多種基督教徒,有些教徒還佈道反對猶太人;除此之外,還有薩拉森人、猶太人和許多其他有自己寺廟、屋舍的教徒,每一種人都呆在城內各自的地方。在這些地方,有為每一種人開的旅館,我們船隊的基督教徒和薩拉森人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住所。」

以上這段描述,是來自一位叫做雅各的意大利商人。在公元1271年,宋度宗咸淳七年通過水路,來到了南宋的港口城市泉州。

無獨有偶,當時有外地商人來到廣州也是十分震撼的。

公元1322年,意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到訪廣州,他描述「該城有數量極龐大的船隻,以致有人視為不足信。確實,整個意大利都沒有這一城市的船隻多。」

另一名阿拉伯旅遊家伊本白圖泰,在1341年到達廣州後也有了這些描述:「秦克蘭城(即廣州)者,世界大城中之一也。市場優美,為世界各大城所不能及。其間最大者,莫過於陶瓷物。由此,商人轉運瓷器到中國各省及印度、夜門。」

其實宋代開始,廣州和泉州都是中國最繁忙的港口城市,可謂「蒼官影裡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兩個始發港口,泉州與廣州都是中國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

不僅僅因為這裡海外貿易發達,更重要的是,這兩個港口城市都形成了「華蕃雜居」的格局,恰如十九世紀「華洋雜處」的上海灘。宋人祝穆在他的《方輿勝覽》中記述說:「諸蕃有黑白二種,皆居泉州,號『蕃人巷』。每歲以大舶浮海往來,致象犀、玳瑁、珠璣、玻璃、瑪瑙、異香、胡椒之屬。」一位宋朝的廣南東路轉運使也觀察到:「每年多有蕃客帶妻兒過廣州居住。」蕃人自稱這是「住唐」:「諸國人至廣州,是歲不歸者,謂之『住唐』。」住唐的蕃客一般都被安排在「蕃坊」僑居。

對於生活在廣州的宋人來說,他們常常會接觸外國人,宋朝的廣州人習慣將蕃婦稱為「菩薩蠻」,甚至當時許多廣州富人會用黑人做為僕人:「廣中富人,多畜鬼奴,絕有力,可負數百斤。言語嗜欲不通,性淳不逃徙,亦謂之野人。色黑如墨,唇紅齒白,髪鬈而黃。」

廣州的「蕃坊」、泉州的「蕃人巷」,都是蕃客聚居的社區,蕃人巷在泉州城南一帶,蕃坊在廣州城西。蕃坊設蕃長一名,負責管理蕃坊公務。如「廣州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置蕃長一人,管勾蕃坊公事,專切招邀蕃商人貢,用蕃官為之,巾袍履笏如華人」。蕃長的正式官名叫「統察蕃長公事」、「都蕃長司公事」,由蕃人擔任,但必須經過宋政府的批准與任命。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8年5月18日,現為刪節版。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