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常所說的商業區,古代稱為市塵或市井。為什麼將「市」與「井」聯繫在一起,共指用於物品交換的場所呢?有人說「市」的起源與水井密不可分。古時有云:「若朝聚井汲水,便將貨物於井邊貨賣,故云市並也」。這表明,在正式的集市出現以前,汲水的水井旁是古代人們交易的主要場所。
也有認為「井」指井田。《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注:「因井田以為市,故俗語曰市井。」《管子•小匡》曰:「處商必就市井。」尹知章作注並解釋說:「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
商品交易場所的市井初為鄉村市場。相傳神農作市,那麼它無疑是這種鄉村集市。到了夏代,一些規模較大的集市成為貴族們聚居的地方,正式發展成為古代城市。按照「前朝後市」的要求,市井的城市空間,被官府定位於宮殿或官衙的背後,與居民所住的里或坊嚴格分開。市的周圍被高高的市牆圈起,四面設門,按時開關。這種坊市分割的市「井」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存在達千年之久,終於在兩宋時期被打破,出現了商業薈萃的繁華街道、馬路。這在《清明上河圖》上可以清晰看到。儘管此後圍得像井的集市不復出現,但因為歷史上「市」與「井」密切相關,「市井」一詞也就世代沿襲下來了。
「東南之俗,稱鄉之大者曰鎮,其次曰市,小者曰村曰行」(《嘉定縣續志》卷一)。市的規模小於鎮。「大曰都邑,小曰市鎮」(《嘉善縣誌》)。市鎮又小於都邑。隨著商業進一步的發展,到明清時期,城市更加繁榮,市井就在全國各地大江南北遍地開花了。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9年9月1日,現為刪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