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知史

古人是如何區分「一年四季」?

古人是如何區分「一年四季」?

我們都知道,一年分為四季,分別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為開始,春天萬物復蘇是希望的季節,夏、秋、冬各有特點,那麼,在很久以前,古人是用什麼方法來劃分四季的呢,又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根據考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姓就已經創設四象,以觀測日月的運行來確定四季。所謂四象,是在四時中的四仲中星基礎上發展而來,在古籍《堯典》中就有關於四仲中星的說明:「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中國古代測四仲中星以定四時的思想由來已久,而人們最終把各大恒星分為四群以分別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星象的想法也就逐漸形成。

經過曆法的日趨嚴密,人們以地球在赤道上的位置為標準最終劃分了四季。在農曆中,春季是一到三月,夏季是四到六月,秋季是七到九月,冬季是十到十二月;按陽曆曆法來看,通常是陽曆三到五月為春季,六到八月為夏季,九到十一月為秋季,十二月到來年的二月為冬季。而用物候法判定就是:楊柳展葉,桃花綻蕊,是春天;綠樹成蔭,烈日炎炎,是夏天;果樹葉落,水清露寒,時序至秋;草衰花凋,北風怒號就是人冬了。

知道了一年四季怎麼區分,當我們再讀到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的「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也就多了一層體會。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19年8月22日,現為刪節版。

圖片:Pixabay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