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三國時期,大家只會想起一個個的武將、一場場的戰役,還有就是謀士間鬥智鬥勇。但要是問問大家三國時期有哪些科學家 有哪些科學發明,大家或許不太熟悉。其實在三國時期,數學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當中最為有名的必定是三國時代魏國數學家劉徽。劉徽為梁敬王劉定國的後裔,他自幼對數學有興趣,並對中國古代數學的經典《九章算術》深感興趣。約四十歲開始就為《九章算術》作註,使其容易學習。其中他提出用割圓術計算圓周率,以內接正六邊形開始,逐次倍加邊數的方法,逐步逼近圓周率,並最終得出π=3.1416。其後劉徽又總結當時測量技術中的數學方法,寫出《海島算經》一書,令當時中國的測量學遙遙領先西方。
而東吳也有兩位有名的數學家,一位是趙爽。雖然他留下的生平事跡不多,但是他為《周髀算經》作註則是流芳百世。《周髀算經》是中國數學著作中最早系統化地研究天文曆法的書籍,也是影響中國數學發展進程十分重要的一本著作。趙爽是第一個對《周髀算經》進行全面研究的學者,他不但解釋書中文字,更重新推演當中的數學理論和補上證明圖解,令全書的理論基礎更為堅實。
另一位則是闞澤,他家中世代務農,但為了學習便經常幫人抄書賺錢,以此換取紙筆,而且抄過的書從不會忘記。由此他對天文曆法深感興趣,於是寫下《乾象曆注》一書。孫權為驃騎將軍時,徵召他為西曹掾。後官至中書令、太子太傅,封都鄉侯。243年去世,孫權為之痛惜,數日不食。
雖然三國時期,大多的重心都放在如何交戰,戰爭技術確實在不斷進步。不過也有一群數學愛好者在默默耕耘,不但推進了中國的數學發展,也為戰亂中傳承知識出了一分力。
作者:知史團隊,原文刊登日期:2020年9月23日,現為刪節版。